()那时的李棣虽然还小,但嘴皮子并不嫩,当下回了句,读书是不会不生病,但最起码,读书能让人明理,说着还看了看王掌院。
这王掌院自然是听出了李棣话中之意,当下就跳了,说道,小孩儿,看着样子,就是个自视甚高的,看来自以为是很聪明嘛,要不,就打个赌吧?也不赌别的,小孩儿不是认为自己聪明嘛,那就赌背书,也不难为他,一个时辰,就背五十张书页好了。小孩儿赢了,能背完五十张,他就收这孩子为徒,一身医术倾囊相传,若是老头儿他赢了,就让小孩儿写一百张大字,就写:我虽读书,但未明理。
李棣当然不肯,无端端为什么要与人做赌?而且,今日他可不是进宫玩儿的。
王掌院相当皮厚,只说小孩儿肯定是怕输,算了算了,他也不为难一个没有血性的小屁孩儿,只要李棣对他道个歉,这事就算完了。
李棣年岁还小,这又是没血性,又是小屁孩儿,就被激得性子起了,一口应承了。那想到那王掌院立马扔了本药经给李棣,说是现在开始计时。李棣不干了,他今儿个是来考试的,怎么能为这事耽误了呢?
哪想到王掌院讥笑李棣出尔反尔,还明理呢,说不定是看见这本药经,明知道要输了,故意推托的。
然后?然后自然是李棣应赌,开始背书,然后就是一干人狂找李棣了。
元庆帝穷摇头,明显是李棣年纪小,被人算计了也不知道,因为不管李棣打不打赌,打赌是输是赢,都是这王掌院占便宜了。
最后,李棣倒是背出了五十张药经,王掌院乐得哈哈笑,收了这个看来天分很高的徒弟。而至于李棣的选考,自然是泡汤了。虽然元庆帝可以再让李棣考一次。但这样看着太过偏了。
当然,对于李棣的缺考。以及在宫内的不规矩,元庆帝一点儿都没提。皇帝都没提,其他的人,也就选择性失明失聪了。
于是。李棣就在这杏林的康庄大道上一路狂奔起来。至于诗书礼乐。君子六艺,李棣倒也没放下,只是不再如以前那样花那么多时间了。
奶娘是说得绘声绘色,秋水相信,这里头有很大的成分是人为加工并夸大其辞的,只是没想到自己的爹爹竟然真是拜了个杏林高手。至于诗书礼乐这类的,秋水心知肚明,爹爹也是信手拈来的,可见爹爹那长的是什么脑袋啊!
这故事听得秋水啧啧称奇,玉鸾是瞪大了眼睛。就连春熙也不再是那么雷打不动了,双眼明亮。犹如小星星。
细柳不知京中事,这时听得意犹未尽,车内气氛又好,不由插嘴问到:“婶子,那最后十三王爷最后的伴读是谁啊?”
李棣不在伴读名单之列了,那么除了李家二少爷李楷之外,就多了个名额。原本眼热的,都觉得有了机会,只是没想到。事到最后,这事情又有了变化。
奶娘叹了口气。继续说故事:那十三殿下不知从哪儿听到这这些,感到很生气,觉得李棣这是轻慢他。因而,最后在圈人的时候,把李楷也给拉下了,说是看着李楷,就会想到李棣,那太碍眼了。
就为了这事,秋水的爷爷,现在府里的老爷李嵎,还很是训斥了李棣一顿,差点儿就要动板子了,还是老太爷李鼎给护下了。
不过后来没隔多久,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皇长孙,也要进上书房读书了。先废太子嫡长,也就是如今的理亲王,跟十三皇子、李楷等都一边儿大,那时都是七岁,只是月份小上一点儿。这回元庆帝没有出选考这事儿,而是直接圈人,太子推荐李楷,于是就这么定了。
细柳也不知怎么了,拖长了声音“哦”了一下。奶娘忽觉得故事说下去有点儿不太妥,马上接着道:“二爷是极会读书的,当日京城中有人赞天资聪慧,后来,更是名列京城三大才子之一。玉鸾,春熙,你们刚从京里出来,京中是不是还有这样的说法?”
春熙笑着应道:“婶子,还别说,这都多少年了,咱二爷的名头,还是那么明晃晃的呢。”
切,又不是月亮!秋水只在肚子里嘀咕,面上是笑嘻嘻的一点儿不显。这会儿,她的心思,很大一部分已经转到别的上头去了。
要说,刚刚开始,秋水还只是当个传奇话本来看,可当听到十三王爷连一个李家的人都没选后,就觉得不对了,这越听到后面越觉得惊心动魄。
传说,自成为传说,就是因为无法考据,而且其中也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想想,那是紫禁城,是皇帝的地方,禁卫森严,又不是谁家的菜园子,怎么就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弄出这么大的事情来?事隔这么些年,到底如何,只怕已经说不太清了,反正秋水决的不会那么简单。
再说,那么明显吃亏的赌,若不是爹爹心甘情愿,怎么会应承?别人都道,爹爹那时年幼,被人算计不自知,可秋水明白,爹爹那是什么脑子。九岁?九岁又如何,就是吴进宝、甄小五九岁时都没那么好糊弄,更别睡顾横波了。
这些时日,李白氏、奶娘给李秋水普及一些京里人际关系,礼仪常识。这让秋水知道,十三王爷,那是当今圣上,雍和帝的铁杆助力。嘶,难道争斗,那么早就开始了?
只是,那次事情背后的策划安排,是太爷李鼎,还是年才九岁的爹爹李棣?
可爹爹为什么奔入杏林之道?要知道,虽然李家是高门,弟子蒙荫,不用像寒门,必经科举才能入仕,可不弄文舞,只醉心于岐黄,出仕上也是不好听的,总不见的去太医院做官吧?那样就是成了掌院,又能如何?而后又把弟弟李楷推出来,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秋水隐隐有些答案,只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向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何况是这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人心算计呢?所以,秋水只能强压下这些,等日后有了十足的证据,再去问问爹爹。
京城,城东,铁帽子胡同,因近紫禁城处,又有几座王府,因而得名。不过,这铁帽子胡同虽然是占了个胡同的名儿,但这宽敞,直比几条大街。胡同里除了王府,还就是一些公侯人家,这每每早朝之前,赶着上朝的车马轿子,纷纷从各府里冒了出来。这胡同要是不宽敞,这些车驾可得堵上了。
李府,就在这铁帽子胡同里。就算是在这豪门作堆的地界儿,李府的气派、大小,虽比不得王府,也是数一数二的。
此时,李府的当家人,老太爷李鼎,正在这正堂松涛堂的书房内。
李鼎已经六十五了,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头上,可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此时的他,正端坐在书房当间的大阔书台的后头,因为在家,所以没穿正服,身着一件深蓝色团福字厚棉袍,未束腰带,松垮跨的垂着,跻着双翻毛厚靴。虽如此居家随性的打扮,可这浑身的气势,却让人把头低得更低。
李鼎这会儿正在看信。这信是李三让人紧急先行送过来的,信中说的,自然是李棣一行回京了。
仔细看着李三的来信,李鼎脸上是喜极之色,这么多年了,十年,长孙终于回来了,他已经老了,还能有多少个十年呢?看了一遍又一遍,才控制住了脸上的表情,慢慢流露出丝欣慰,看来这孩子是识破了自己的布局,心念着家人,这才赶回来的。好,就是好,棣儿不光头脑好,还重情义,真是李家的希望啊。
只是想想李棣正在回来的路上,就又有些烦恼,自己实在是不想他在这个节骨眼上回来。不过,就一会儿工夫,李鼎又收拾了脸上的表情,又开始细细读了这份信。信中其他先放一放,可对于那替身女子的安置,李鼎是不太满意的,孙子就是心慈手软了些,那样的女子,留着就是个把柄。不过,算了,先看看在说吧。
李鼎细细的看完信,想了想,就让人去请一下李嵎夫妻来。
太夫人已经亡故多年了,李鼎感念情深,并未在续弦,身边生活事情,除了几个以前纳的姨娘,就几个大丫鬟打理着。于是府里的内当家,就落在了儿媳妇小张氏身上了。这会儿长孙一家回来,得尽早告诉她,也方便她收拾地方。
李嵎夫妻来得不慢,才一会儿,就听见李七在外头禀报,老爷太太到了。李鼎抬了抬手,让儿子夫妻进来说话。
厚棉帘子掀处,李嵎先一脚踏了进来,而后回身扶了把跟在身后小张氏。李嵎四十五岁上下的人了,家世富贵,又保养得好,这会儿看来真看不出这样的年纪。而身边的小张氏更是只有三十出头的样子,临近年底,脸上带着喜气。李鼎书房重地,平素不是小张氏能踏足的地方,这会儿却被叫到这儿来,心里更是高兴。(未完待续)
长天歌061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