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期,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跑马圈地,百姓失去土地民不聊生,结果在黄河下游激起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统治者急忙派军队前来镇压。战场大多集中在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元军见人就杀,河南百姓死者十之八九,没死的也赶忙逃往山西。
明太祖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知道土地的金贵,统一天下后,不忍心河南荒芜,遂传下圣旨,凡山西百姓愿意移民到河南开荒者,发给盘缠和本金,到河南后开垦土地三年不纳赋税,产粮全归自己所有,移民集散地就设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
当时平阳府的吴大公(吴江)、吴二公(吴海)、吴三公(吴河)兄弟三人,家境十分贫寒,几亩薄田所产粮食根本不够吃的,经常饿肚皮。听到移民圣旨后,兄弟三人立即响应,辗转来到河南项城。三兄弟看到荒芜的土地多得一眼望不到边,喜得合不拢嘴,遂商定咱们不能都挤在一起,应该择地而居,说不定百年之后咱就成了占地老祖宗。老大在项城和店(今平舆县东和店)定居,老二落户吴场(今属项城市秣陵镇),小三则看中了吴老庄这个地方,遂在此扎下营盘。三地相距也不过四十里,有什么事情也好相互照应。
到了宣德年间(1426—1435),吴老庄出了一名秀才。秀才在当时是最低级的功名,只有考上举人再中进士才能做官。但是不要小看秀才这个最低级的功名,考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每三年考一次,一县读书人也有二三百,每次每县只录取一二十名,考不上秀才就不参加乡试考举人,要比现在考个一本难得多。吴老庄出了一名秀才,合族皆欢腾雀跃。也许是吴秀才时运不济,接连三次乡试皆未取中,再也不考了,当了一名私塾先生。
这吴秀才弟兄三人,他是老三,分家的时候,本来可以分到四五十亩地,可是他说,爹娘为了供应我上学,没少花费钱财,哥嫂也没少为我操心,现在我能挣得束脩了,地我就不要了,都分给大哥、二哥吧。大哥二哥和老舅都说,三一三剩一,每人都应该分一份。可是吴秀才说,我才成亲,每年挣的束脩就够我们用了,大哥二哥孩子们多负担重,地我一点也不要,房子倒可以要三间。大哥二哥和老舅拗不过他,只好按他说的分家。
分家后,吴秀才到县城(今秣陵镇)大户人家当先生,妻子在家纺花织布赚钱,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可是,令人不满意的是,夫妻二人都年过四十了,膝下仍无一儿女。
一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学生放假,吴秀才辞别东家,东家送他二十五两银子的束脩。当时天下大雪,东家派轿夫抬着轿子送他回家过年。途经石桥口时,看见一位老妇正带着三个小孩在桥头啼哭,很多人围着观看。秀才虽不能做官,但见县太爷只揖不跪,在乡里常常替人管事。吴秀才命轿夫停轿,走出轿子挤入人群,关切的问老妇:“老嫂子,现近年关,为何在此啼哭呢?”老妇边哭边说:“先生你还是别问,要问你也无能为力。”
吴秀才急切地说:“老嫂子,你说一说也无妨,或许我能够帮你一把。”老妇眼泪巴巴的说:“我儿外出十年,至今音信全无。十年来了,每到年关,我都要带着三个孙子、孙女到这桥头等候,盼望儿子归来。这十来年,多亏儿媳妇辛勤劳作含辛茹苦,才熬了过来。今冬他爷爷不幸染病去世,儿媳由于伤心劳累过度也病倒在床上,家中本来就一贫如洗,为了安葬他爷爷,给儿媳治病,已经欠下人家二十两银子的债。今早,债主上门追债,若不能还债,便要我以孙子抵债。没办法,在此等候儿子,等不到,天又冷,故而哭啼。”
吴秀才想想,自己包袱里正好有东家给的二十五两束脩,不妨送给老妇以解燃眉之急,渡过难关,也好让她领着三个孙子、孙女过个快乐年,反正自己夫妻俩人,又无儿女,凑合地也能过个年。想到这里,吴秀才将包袱内的二十五两银子全给了老妇。老妇接过银两,对吴秀才是千恩万谢,一步三回头的领着孙子、孙女回家了。
吴秀才没有了银两,只好辞退轿夫步行回家了。当他行至吴老庄村西头时,看见了自家的房屋,不禁停了下来,想想自己外出一年,现在身无分文回家,如何向老伴交代呢?不由自主的坐了下来。正当吴秀才左右为难,唉声叹气时,老伴见丈夫迟迟不归,出来寻夫看见了他。老伴心疼的说:“夫君呀,怎么不回家,却在这唉声叹气呢?”吴秀才叹息道:“夫人呀,我一年在外,现近年关却身无分文回家,愧对夫人呀!故而在此叹息。”老伴安慰道:“夫君能够平平安安地回家,我就满足了,别的不用再想了,快随我回家吧!”
回到家里,吴秀才将自己赠银一事细细地说给老伴听,老伴听完后赞许道:“钱是身外之物,何况你做的是一件大善事呢,我不责备你。过年的事,你不用操心,我来安排。”
第二天一早,老夫人从房中箱底取出一条自己当年出嫁时所穿的罗裙,让丈夫到县城当铺典当了二两银子,购买鱼肉、菜食、曲酒及及祭祀物品回来过年。
除夕夜吃年饭时,吴秀才夫妇相对饮酒,雅兴盎然,便唱对助兴。吴秀才喝着夫人罗裙当来的米酒,不禁感慨地唱道:“罗裙换美酒。”而老伴吃到吴秀才下厨为自己炒的豆腐豆芽时,接对说道:“金钩钓玉龟。”就在这时,突然门外有人接话道:“来年生贵子,富贵到你家。财神爷来了,快开门。”吴秀才夫妇赶忙离桌迎接,说道:“啊,财神爷来了,快进屋喝杯除夕酒。”吴秀才夫妇打开门看看,门外连个人影也没有,甚感惊奇。
当天夜里才过子时,夫妻二人还没起床,突然有人敲门,吴秀才急忙起床打开门,见雪地里一个汉子推着一辆木轮小车停在门前。汉子说:“我是城北贩棉花的客商,天明是大年初一,为了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想把棉花暂时寄存在你家中,明年开春后再来取,不知您能否同意?”吴秀才夫妇急忙迎请客商们进屋吃茶点,并帮忙将两大包棉花存放在自家立柜上。汉子一再感谢,茶点没尝一口便离去了。
过了年,那汉子没来取棉花,立夏了还没来取,收了麦还没来取。吴秀才夫妇担心棉花会发霉,便将棉花取出来晒一晒。不料,棉花包轻松取下,打开一看,哪里是棉花,分明是白花花的银锭,四十八两一锭,数数一百多锭,银子中还夹带着一封书信。
吴秀才打开书信一看,上面写道:“行善积德天恩开,两包银锭酬善心。”吴秀才夫妇想起了年三十除夕夜门外有人说的话,知道是财神爷送的金银,赶忙跪对天空拜谢。从此以后,吴秀才夫妇更加行善积德,将两包金银广施给穷苦乡邻,仅留几锭购置十多亩田地,修建房屋。想不到是,这年底吴秀才夫妇居然喜添贵子,第三年又生一子。生了孙子后,他们夫妇告诫子孙后代:行善积德,不忘祖宗业,卖田卖地,不卖善良心。
后来,为了纪念吴秀才夫妇,颂扬他们行侠仗义,助人为乐的美德,村里人常常传颂他们夫妻“罗裙换美酒,金钩钓玉龟”的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