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中文 > 其他类型 > 国策 >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发不可收拾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发不可收拾(1 / 1)

战后,关于共和国有没有必要对美国实施战略打击存在很大争议。

很多人都认为。到2063年的时候,因为美国已经丧失了战略潜力,且被共和国团团包围,只要共和国当局肯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就能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战争,甚至能够占领美国本土,也就没有必要对美国进行全面战略打击。

暂且不管这种论点的对错,首先得承认,战略打击开始后,就很难收手。

对共和国的决策者来说,战略打击无疑是一种解脱压力与推卸责任的有效办法。说得直接一点,做出决策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小集体,而是最高统帅部,而这个战时最高决策机构实际上是由元首府、全体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大会、国务院、总参谋部与各种民间机构组成的,即便在这个机构中,元首具有最高发言权,以及最后决策权,任何重大决策也不是一个人决定的。由此可见,战略决策是集体决策,因此对美国实施全面战略打击也是集体决策。即便这个决策出了问题,也不会由某一个人来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这种责任关系不可逆推。换句话说,如果因为批准了战略打击而造成重大损失,需要承担责任的不仅仅有裴承毅,还有整个决策机构,结果就是不由裴承毅来承担责任。相反的,如果因为没有批准战略打击而造成了重大损失,由于是裴承毅单独否决的,就得由他来承担责任,而不是由整个决策机构来承担责任。

这种情况,在任何国家都存在。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杜鲁门批准了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战略决策。要知道,以事后的角度来看,美国在1945年8月份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几乎是多此一举。以当时的情况,即便美军不登陆日本本土,即便停止战略轰炸,只要继续保持战略封锁,因为严重的饥荒,日本也会在冬天到来的时候投降,不可能坚持到1946年,也就不会让美国损失100万官兵。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作为美国的最高决策者,在要不要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上。杜鲁门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用后人的评价来说,杜鲁门远远不是罗斯福那样的战略领袖,在政治场上最多算得上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也就不可能具有罗斯福那样的战略眼光与战略魄力,做出足以影响整个世界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避免承担责任,特别是为阵亡100万美军官兵的责任,杜鲁门别无选择,只能用原子弹为战争划上句号。

当然,肯定有人认为,裴承毅绝不是杜鲁门那样的人,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

实际也确实如此,裴承毅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决策能力不但远远超过了100多年前的杜鲁门,也超过了当年的罗斯福。

问题是,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麻烦。

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支持杜鲁门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最终目的都是要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烂摊子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要严重。当时,除了美国之外,整个西方世界都变成了废墟。英法德意等传统强国全都遭到战火摧残,就连情况最好的英国都不得不放弃日不落帝国的王冠,将世界霸权交给曾经的殖民地。与之对应的,则是在苏联领导下的国际**运动愈演愈烈,而且在东欧平原上,还有数百万经历了战火磨练的装甲部队。可以说,美国要想领导世界,首先就得顶住红潮。正是如此,才有了帮助整个西方世界振兴的“马歇尔计划”。问题是,一个经济计划对蓄势待发的百万红军没有任何意义,更不可能挡住钢铁洪流。虽然以美国在战后的国力,有能力在欧洲部署几百万大军,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欧洲军团也就有几百万,但是这么做的代价明显太大,必然对美国的战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使美国丧失成为全球老大的机会。相对而言,用两颗原子弹造成的心理影响,让红军老老实实的呆在铁幕后面,才是最理想的选择。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就让上千万军人退役,为社会补充了大批劳动力,而这些人正是美国战后复苏的关键力量。当时,美国留在欧洲大陆的地面部队还不到20个师,而在对面的红军有200个师。如果没有在广岛与长崎炸响了两颗原子弹,恐怕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不会拖到100多年之后了。

可以说,这也正是裴承毅面临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队在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展示大批先进武器装备。与对美国进行战略打击的目的基本一致。

问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出现原子弹这种划时代的武器。

虽然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有人提出了第六代核武器,也就是所谓的“反物质炸弹”的基本概念,并且预测这种强大的武器不但具备毁灭整人类的能力,还具备毁灭整个地球的能力。但是这种威力巨大的,能够将一颗行星炸成碎片的炸弹并没研制成功,至少没有得到高度重视。除了反物质炸弹之外,还有很多新概念武器,比如气象武器、地质武器、基因武器等等,可是这些武器都没有能够从本质上超越核武器,即除了毁灭之外,没有其他效用。

受此影响,再多的先进武器也无法代替战略轰炸。

为了达到最大的震撼效果,让共和国能够在战后毫无悬念的成为世界霸主,并且争取到使国家恢复元气的时间,而不是在战后迅速陷入下一场战争,不但需要对美国本土进行全面战略打击,还要双管齐下,使用全部力量发起这场打击,用最少的时间收到最为显著的打击效果。

这就是共和国最高统帅部批准战略打击行动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实战早已证明。战略打击是瓦解敌人抵抗意志,消磨敌人士气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削弱敌人战争潜力的最佳选择。早在逼近美国本土之前,共和国天军就对美国本土的战略目标、特别是部分关键目标进行了有限的战略打击。在这些行动中,最有名的、也是最重要的自然是针对51区的战略轰炸。

这场轰炸,几乎彻底瓦解了美国的战略基础。

众所周知,共和国能够迅速崛起,引领电力**,关键就是掌握了常温超导技术,而这一技术的来源是一块神秘物质。根据未得到证实的消息,这块神秘物质要么属于地球的史前文明。要么属于地外文明、也就是所谓的外星文明,绝对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美国能够跟上共和国的步伐,在电力**中有所作为,掌握了常温超导技术,与其掌握的一些非人类文明的技术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些技术均来自一架坠落的飞碟,而这架已经严重损毁的飞碟就储存在被称为51区的美军基地里面。

暂且不论到底是神秘物质更厉害一些,还是飞碟残骸更好一些。

按照比较公允的说法,这次突然的轰炸行动,在很大的程度上终结了美国的超前科技研究工作,其中就包括至关重要的量子通信。

前面提到过,量子理论本身并不复杂,也没有多少秘密可言,而量子理论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早就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技术平静只有一个,即如何获取与保存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态量子。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办法使量子理论变成现实。

根据战后公开的一些数据,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不比共和国晚,投入也不比共和国少多少。获取同态量子的办法是建造超大型加速器,让微粒子在接近光速的情况下发生碰撞,由此产生质变,获得同态量子。难的是如何捕获与维持这些同态量子。根据共和国公布的相关资料,大约在2057年初,国家物理实验中心的科学家就找到了解决办法,并且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在2060年下半年将其变为现实,因此才在2062年研制出了量子通信设备与意识遥控系统。以两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来看,美国取得突破的时间不会晚于2058年底,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2061年底到2062年初,美国的科学家也就能够制造出量子通信设备。正是如此,在2059年,共和国当局批准了针对51区的轰炸行动,并且让天军承担相关任务。经过大半年准备,2060年初。共和国天军以20多架空天战斗机为代价,炸毁了美国的51区,使美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突然中断。虽然在报复性打击中,美国也炸毁了共和国国家物理实验中心的一部分,并且导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形加速器停止运行一年多,但是共和国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当环形加速器这2061年底重新投入使用之后,共和国立即制造出了大批量子通信设备。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次轰炸行动,战局肯定会不一样。

尝到甜头之后,共和国天军对美国本土的战略轰炸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2063年之前,规模都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从2060年开始,随着空天战斗机大批量投入使用,加上在其他战场上需要大批战略轰炸机,特别是射程超过3000千米的远程巡航导弹在之前的战斗中消耗一空,共和国天军对美国本土的战略轰炸全部交给了空天战斗机,轰炸规模也因此缩小了许多。

正是如此,更受关注的反而是西南太平洋、欧亚大陆与中东地区。

在广袤的海洋战场上,特别是针对美国本土的方向上,战略打击的重任落到了海军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所以天军很难在对美战略打击上取代海军。更重要的是,海军在共和国最高统帅部的影响力非常大,不但超过了天军,还超过了陆军。这也很好理解,裴承毅为了不让袁晨皓独揽大权,把华剑锋请了回来,就是要用林啸雷培养起来的海军力量平衡陆军的影响力,让共和国的战略决策大权掌握在元首的手中,而不是受总参谋长控制。

事实上,即便不考虑这些因素,在对美战略打击中,海军的地位仍然不可取代。

原因很简单,没有由海军控制的海运力量,其他军兵种的作战行动都无法展开。

从经济角度出发,海军也是更加理想的选择。

虽然在打击军事类战略目标的时候,天军的精确轰炸要比海军的全面炮击更有效,但是在对付城镇、军事基地、工业区、交通枢纽等大区域目标的时候,海军的作战效率却远远超过了天军。比如同样打击2000千米外的百万人口级大城市,海军消耗的炮弹总价值仅有天军消耗的炸弹总价值的十分之一,再算上战舰与轰炸机的耗费比等等,海军的作战效率相当于天军的二十倍。如果夺得了制海权与制空权,舰队安全有所保证,用效费比更高的火力舰取代战舰,作战效率还能提高好几倍。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高层支持让海军承担主要打击任务的根本原因。

不管怎么说,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共和国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胜利已经近在咫尺的情况下,不管是共和国的领导人,还是普通公民,都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没有必要为最后的胜利付出更大的代价,或者说能否以最小的代价取胜。

这种观点,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体现,比如在犹太人问题上向欧洲让步。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在战略打击方面的经验并不丰富。

虽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40多年间,共和国是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中参与与发动战争最多的一个,平均每10年打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每五年参加一次地区冲突,在相当于四代人的时间里,总共有上百万将士血洒疆场,但是与大国、强国交战的只有两次,即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非常可惜的是,这两次大规模地区战争都没有太大的借鉴价值。日本太小,即便战略打击非常成功,也很难复制到美国身上。印度战争以地面作战为主,战略打击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且不是击败印度的主要因素。受此影响,大战期间,共和国才会在取得了海上优势的情况下,没有用封锁来瓦解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而是通过持续一年多的战略轰炸把澳大利亚送回了石器时代。通过针对澳大利亚的战略轰炸,共和国海军与天军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轰炸机的出动率,比如物资的调运与准备工作等等。问题是,澳大利亚实际上也是一个没有太大代表性的国家,主要轰炸区域的面积还不到200万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半个欧洲,或者美国本土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无法与美国本土相提并论。当然,从共和国本土出发,将物资运往西南太平洋与运往北大西洋的难度也截然不同。

没有足够的经验,共和**队就得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也就是说,战略打击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订下了基本战略,到底该怎么打,还得由实战结果决定。

正是如此,共和国最高统帅部才让海军与天军一同上阵。

到这一步,即便裴承毅认为没有必要,也无法阻止战略打击,更不可能冒着与国内利益集团反目的危险来变更战略计划。要知道,战略打击在毁灭美国的同时,也保住了成千上万名共和国公民的饭碗。拿军火集团来说,就算早在2062年初,共和国当局就做出了战略转产的决定,即降低对军火工业的扶持,将国家生产力转移到与战后重建有关的产业,比如将坦克战车的产量降低两成,将工程车辆与民用车辆的产量提高五成。但是在战争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军火产业的生产能力仍然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更要命的是,美国的溃退速度超过了预料,很多重要战场上的战斗都没有想像中的激烈,所以共和国囤积的军事物资要比想像的还要多,如果不能想办法消耗掉多余的军事物资,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

即便是非军火产业,也对战争有很大的渴望。拿生产工程器械的工厂来说,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破坏,哪会有全面彻底的重建,而没有大规模的重建,也就没有必要生产足够多的工程设备,那么在战时扩大的产能将在战后迅速过剩。

这些,都是推动战略打击的动力。

当然,这也是人类自我毁灭的根本动力!

****

新书《乱世英雄》已上传,书号1738086,请兄弟们多多支持。

《国策》将在11月底完本,保证日更5000,请兄弟们谅解。

替《乱世英雄》预求12月月票!。.。

最新小说: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八零好福妻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谍海偷天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九零福运小俏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