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典礼开始
房玄龄近日来没少为房遗玉的婚事忧心,一面是跟唐太宗的婚约,一面是对任城王李道宗的承诺,二者皆不能得罪,若是能够平稳解决,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然而还没等房玄龄高兴多久,便听闻房家兄妹逛青楼的消息。
房玄龄起先是不信的,可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他自是不得不信,想着李元嘉和李月婉的事情刚刚解决,房遗玉又抬出一个柳如丝,岂不是成心给他添堵嘛!
胸腔怒焰憋于一处,只待房遗玉归家时,一同爆发。
房遗玉听闻缘由,大感委屈,一副冤死我了的表情,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尽道明,这才止住了房玄龄的火气,同时也因房遗玉之言听傻了。
一亲王一公主带着一郡主,去那青楼画舫?
牛逼,却也令人无语!
而卢氏则在旁侧高声叫好“成人之美,不愧是我房家儿女,韩王和月婉也是好气魄,但二人所为还是欠缺,若换做你爹去那种地方,为娘当即便杀进去,将他提溜出来,让他颜面扫地。”
房玄龄闻言讪讪道“夫人说的什么话?老夫对那风月之地可是鄙夷的很,才不屑去!”
卢氏对他翻了个白眼“话赶话说到这了,说个话都不行吗?”
“行行行,你怎么说都行,唯女子——!”房玄龄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掉头走了。
房遗玉见状暗自窃笑。
贞观十一年,农历三月七日,此日必将载入史册。
大唐的阅兵典礼便在这日进行。
根据先前指定的流程,十二万大唐雄师将于这日,自京都东门春明门入内,沿朱雀大街,直达太极宫正前的顺天门,接受唐太宗检阅,而后环京都一周,除去异邦使团外,也要让大唐的百姓们见识见识大唐军威之强盛,远胜从前任何王朝。
这日天刚刚亮,随着日头逐渐升起,唐太宗与一众大臣以及异邦使团来至顺天门的城墙之上。
顺天门位于太极宫的南端正前,有着继往开来之意,是太极宫最重要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正对应九五之尊。
顺天门前正是朱雀大街,南北宽五十丈,东西长近两千丈米,地面皆由特殊工艺制造的白石板铺成,朱雀大街之大,足够容下数十万人于其中游行。
整条朱雀大街看着恢弘壮观、浑然天成、极具气势。
唐太宗站于城楼,扫视着眼前的朱雀大街,雷目之中尽是自豪,站于他旁侧的皆是异邦使团,见之此景,纷纷心作他想。
大唐的繁荣他们早已见识,可强大毕竟只是传闻,到底如何,谁也不了解。但能身为使节,作为各国的代表,他们自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对本次典礼的目的,各是心中透彻,却也皆感意外,令他们琢磨不透。
原因便在于他们之前没收到任何关于典礼的消息,一般而言,这般大型的示威活动,需要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准备,唯有那般,才可将一国的强大展现。
可大唐并没有,在事先各国使团并未获得任何消息,只知道这是唐太宗临时起意,要举办一场大型典礼。
这做法不得不令旁人浮想联翩,以及不安。
此做法充分展现了大唐的一种自信,一种不需任何准备便能挥师前线的自信。
那可是十二万军卒,大唐于短短几日便能热÷书起这十二万劲旅,敢问实力是何等强横?即便是些散兵游勇,这等数量也足以令天下震惊。
大唐这般近乎玩乐的决定,令异邦使团纷纷为之胆寒起来。
唐太宗对此次典礼相当重视,向旁侧的李靖问道“士兵们何时前来?”
李靖也如唐太宗无二,同是一脸严肃,抬头看了看耀阳的位置,估算一下时间,沉声道“快了!”
李靖话音刚落。
砰——
砰——
砰——
这传来的声音类似于鼓点一般,由远至近,节奏有序,震撼心神。
众人起先还当是什么鼓声,可随着声音逼近,纷纷失色,这绝非鼓点。
这是行军的声音,是十二万军卒的脚步声汇热÷书一处。
十二万军卒的这种整齐步调,犹如击节奏乐一般,比之击节打鼓更是令人心生震撼。
人未至,声先来,已然将场面镇住。
李靖对唐太宗低声介绍“这便是所谓的兵贵先声!”
唐太宗心中大笑“好个兵贵先声!”
他对此是相当满意,抚面笑道“可是那丫头想出来的?”
李靖颔首笑道“也只她能想出来!”
兵马未至,可听这步调,一支整齐的部队已然于众人脑海之中浮现而出。
可不多时,他们便明白先前错的有多离谱,那步调声虽是一致,可这脚步声分明是从各个方向汇热÷书来的,令人闻之色变,这军队并非一支,而是无数支。
“快瞧,这有,那里也有!”各种惊疑之声于异邦使团中,漫延开来,纷纷难掩心头震撼,探头远望。
参加检阅的部队并非热÷书集一堂,而是由十支劲旅组成,分别是各种类别不同的部队,自春明门过来的是步兵,从延兴门来的是盾卫,金光门来的是弓弩手,开远门来的是骑兵,余下各类兵种皆由长安的不同城门汇热÷书于顺天门前的朱雀大街。
十二万大军分成十批,兵种不同,路线不同,可却能发出一种步调,其中默契难以想象。
整座皇城也因这种默契步调而颤动起来。
于顺天门楼上的众人,皆能感受到脚下那不时的颤抖。
别说什么异邦使团,便是唐太宗自己也懵了,没想到大唐雄师竟能做到此处。
李靖将身前令旗抓起,用力挥动,鼓手见状敲动战鼓。
十支军队随着鼓声变阵,合十为一,汇热÷书一起,成队成列,形成一片黑压压的长阵,这般强盛军容,威风士气,如黑云压城一般。
当这十二万军卒全部热÷书于朱雀大街,步调仍是保持一致,即便是骑兵的战马,也未有丝毫慌乱。
鼓声愈发急促,愈发响亮。
直到发出三声惊天巨响后,才戛然而止。
于这鼓点停下的瞬间,步调也散去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