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刚开始,山呼之后,却不见回音。众臣抬头望去,大殿上只有武则天一人,顿觉愕然。他们想,如何不见皇上临朝?武则天独坐朝堂欲意何为?不让皇上临朝,岂非篡位?众臣虽这样想,却不敢直言,他们把目光投向裴炎。谁料,裴炎悄然无语,故意将脸扭向一旁。众臣的不满表情,武则天早有察觉。她想,别人怀疑谁也挡不住,谁让儿子不争气?
李敬玄急于升官,不管不顾地出班奏道:“太后,自从迁都以来,东都成了真正的国都。一条洛水把东都分成两片,来往多有不便。臣欲在洛水上架一石桥,请太后恩准。”
武则天盯着李敬玄,不由一阵疑惑。她瞪大眼睛问道:“此人岂非李敬玄?”
“正是。”
武则天见众臣情绪不佳,欲调节一下气氛,故意拿李敬玄寻开心。她又盯了李敬玄一眼讽刺道:“啊,果然李敬玄。”
李敬玄本想立功,东山再起。不料,武则天却是不阴不阳的态度。他大惑不解道:“太后,臣就站在你的面前,岂能有假?”
武则天作出一幅热情的样子,喜出望外地讲道:“哀家从来认为,李敬玄只重女色,不重朝务,看来哀家看错人了。你有此忠心,应该刮目相看。建桥事大,不可莽动,可有建桥的图样?”
李敬玄双手举着图样来到台前,沾沾自喜地答道:“图样在此,请太后御览。”
武则天兴味盎然地招呼道:“呈上来。”
武则天看罢图样,欣喜地夸道:“能设计出如此图样,可见爱卿忠心可嘉。这样吧,造桥一事,由你主持。若造好大桥,哀家恢复你工部尚书之职。”
“谢太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见李敬玄奉上的是自己的图样,李昭德心里腾起一团火。他一捋胳膊,向李敬玄冲去。徐有功见状,连忙拦住他。李昭德冷静一想,觉得不妥。他气急败坏地吼道:“太后,切莫上当,此图样并非李敬玄所制。”
武则天并不相信,惊诧地问道:“并非李敬玄所制,何人所为?”
“这是微臣的手笔。”
武则天一脸严肃,追根求源地问道:“既是你的手笔,如何落在李敬玄手中?况且,造桥一事,你从未提过一字。眼见为实,今日是李敬玄首先提出的。这该作何解释?”
武则天讲得天衣无缝,李昭德顿时慌了神。他结结巴巴地辩解道:“那是……那是……”
武则天虽然讲得入情入理,但李敬玄不善工事这是人所共知的。见李昭德说不出所以然,她回头盯了李敬玄一眼,厉声问道:“李敬玄,你来讲个明白。”
李敬玄倒也聪明,嘿嘿一笑了之。他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给武则天送上一顶高帽,欲了结此事。李敬玄一揖奉承道:“太后明镜高悬,洞察一切。既然你一清二楚,何用微臣开口?”
李敬玄这一招果然灵验,武则天脸色一变叫道:“李昭德。”
“臣在。”
武则天怒气冲冲地责备道:“你对朝廷忠心耿耿,也为朝廷立下了不世之功,这些哀家心知肚明。不过,你有个毛病,事事爱出风头,虚荣心甚重,甚么都争强好胜,并非大臣风范!况且,造桥是工部的事,岂容你来插手?”
李昭德有口难言,委屈地叫道:“太后……”
武则天摆手道:“算了,不必再言,散朝!”
眼看众臣就要离去,裴炎向前一步叫道:“太后,臣有话讲。”
“有话请讲。”
裴炎欲言又止,心情十分矛盾。讲了,势必得罪武则天。不讲,大理不通。裴炎为何如此纠结?这是古代制度决定的。历朝历代以儒学为正宗,讲究正名。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就是说,做事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若不如此,天下大乱。裴炎在心里埋怨道,天皇传位,你拒而不受。既然并非皇帝,就不该上朝理政。临朝是皇帝的事,太后为何要横插一杠?裴炎正要说话,见武则天一副威严的样子。他犹豫了一下,把要讲的话又咽了下去。
“讲啊,为何不讲?”
武则天的威风何人不知,裴炎吓得战战兢兢。他又想,天皇把大任托付自己,岂能辜负圣意。裴炎心有余悸地奏道:“太后,多次朝会不见皇上临朝,朝中不可一日无君,臣以为如此多有不妥。”
听了此话,大殿里一阵骚动。武则天向殿台下扫了一眼,虽然人头攒动,却痰咳无闻,鸦雀无声。她脸色顿时变了,由红润到苍白,渐渐僵硬。须臾之间,又变得笑容可掬。只见武则天长叹一声,语重心长地讲道:“裴相国之言不虚,别说你以为不妥,哀家也以为不妥!哀家年老力衰,何愿如此辛苦?众臣为证,先帝在位时,岂不传位于哀家?吾为何拒而不受、顺水推舟?”武则天以退为进的策略十分得体,击得对手节节败退,无还手之力。
裴炎辩解道:“臣是说……”
武则天看穿了裴炎的心思,一语中的地讲道:“你是说朝中不可一日无君。临朝是皇帝的事,并非太后的事。”
“正是。”
武则天似笑非笑地地阐述道:“中书令天下第一臣,负有协理阴阳之责。你负责说服皇上,上朝理政。哀家年岁大了,应该过几天清闲日子。让皇上临朝,国之大幸,哀家感激不尽。”武则天虽然对答如流,目光却有些惊愕,有些苍凉。她明知代政初期,有人会说三道四,没想到此话竟出于裴炎之口。
“臣遵旨。”
武则天就要离去,突然悠地又回过头来。她郑重交待道:“裴相国,后天便是朝会的日子,哀家就不来凑热闹了。你须扶佐皇上,协理百官,办好国事。”
裴炎一揖答道:“是。”
回到宫里,武则天闷闷不乐。她想,裴炎是她的近臣,这件事为何不能私下讲?当着众多朝臣弄得如此尴尬,使人难以下台啊。武则天十分迷茫,说到裴炎,她想起许多事。迁都时,他建议将刘仁轨留在长安,武则天准了。到洛阳以后,裴炎成了朝中第一臣。李显执政时,裴炎多次上奏李显的不是,要求废了李显,武则天也准了。如今他欲何为?想着想着,两个字跳入武则天的脑海——野心,但马上又否定了。武则天在心里说,量他也没这个胆。尽管武则天认为裴炎没野心,仍要治服这个中书令,以报一箭之仇。不然的话,太后的威严荡然无存。
自从迁都以来,武则天与裴炎配合默契。废黜李显一事,二人一拍即合。怎奈好景不长,在李旦上朝一事上,二人产生分歧。裴炎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于公心,受正名思想所驱使。怎奈武则天不理解,二人闹来闹去,闹出个分道扬镳的结果。
月儿斜挂西天,大地一片银晖。门前的桃花、梨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沐浴在月色中。一条小溪幽幽流过,微风起处,片片花瓣像雨点一样落入溪中。皇宫的夜晚恬静、清新,令人神往。夜深了,青羊宫寂静无声,李旦正在作画。胡公公进了门,他轻声叫道:“皇上,中书令裴炎求见。”
李旦并没停笔。他一边画图,一边应付道:“有请,快快有请!”
胡公公出门不久,裴炎进了青羊宫。他一见皇上,急忙跪地呼道:“臣裴炎拜见皇上。”
李旦瞄了裴炎一眼,不热不冷地讲道:“爱卿平身,坐下讲话。”李旦虽说表面客气,骨子里却充满不耐烦。
裴炎明白,李旦是个画痴,让他临朝并非易事。若不拿出浑身解数,必然功亏一篑。于是,他跪在地上,失声痛哭道:“臣有一事,关乎社稷,陛下若不答应,臣就跪死在此。”
一见裴炎如此悲痛,李旦知道事关重大。他不禁问道:“裴爱卿,何事如此郑重?朕答应就是。”
裴炎惊喜地问道:“皇上答应了?”
“有道是君无戏言。”
裴炎脸上现出笑意,慌忙叩头道:“谢皇上。”
李旦一阵狐疑。他想,裴炎没说甚事,自己就答应了,该不是个圈套?李旦小心翼翼地问道:“你跪也跪了,谢也谢了,不知为了何事?”
裴炎神情凝重地一揖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不理朝政,臣恳求皇帝上朝理事。”
李旦作难了。脑子急速转动着,想起刚才自己讲的话,心里平静了许多。他坦然答道:“还是那句话——君无戏言。朕多次恳求,太后方才允准,一般朝事由太后代理,重大节日,朕上朝议事。”
李旦的话讲得冠冕堂皇,无解可击,这一次轮到裴炎作难了。于是,他故伎重演,扑嗵一声又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如此说来,今晚臣就跪死在这里了?”
李旦见状,十分讨厌。但裴炎身为相国,不便发火。他心思不定地劝道:“爱卿请起,容朕三思。胡公公,快请太平公主前来见朕。”
胡公公答应着出门而去。
李旦瞄了裴炎一眼,淡淡一笑:“裴爱卿,请起!”
裴炎起也不是,跪也不是。他想,若皇上不能及时上朝,紫宸殿的龙位就要空着。自己答应太后,务必让皇帝上朝。因此,他硬着脖子嚷道:“臣宁死不起!”
李旦火了,歇斯底里地训斥道:“裴炎大胆,竟敢抗旨不遵?”
裴炎想,若皇上不肯上朝,朝局不堪设想。到了那个时候,太后那里如何交待?于是,他拼死顶了一句:“臣要以死相谏。”
李旦虽呆,但却不傻。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他笑嘻嘻地劝道:“朕答应上朝就是。不过,爱卿应该告知太后。若不告知太后,朕岂不出尔反尔?”李旦本想来个缓兵之计,不料,作茧自缚。
裴炎一听这话,正中下怀。他爽快地答道:“请皇上放心,太后面前臣已讲过。”
裴炎的话把李旦逼到绝境,进退维谷。他只好搪塞道:“既然如此,朕就放心了。还不退下?哪有功夫与你闲聊,朕要作画。”
裴炎以为李旦答应了,自然十分高兴。再一想,此事关乎社稷,不可有一丝差错。于是,裴炎郑重奏道:“如此臣告辞了。后天清晨,前来迎驾。”
李旦不愿纠缠此事,怒气不息地训斥道:“迎接甚么?只顾上朝就是。”
裴炎放下心来,双手一揖道:“臣告退!”
李旦只顾画画,并不答理裴炎。
裴炎出门不久,太平走进门。她捣了李旦一下:“旦哥哥,妹妹来了,你却不理不采,却是为何?”
李旦一见太平,怒气冲冲地训斥道:“你这y头,做事从来毛草。国家大事,岂容儿戏?”
谁料,太平不吃这一套。她双目一轩,反唇相讥道:“刚进门皇上就训,不知为了何事?”
李旦见公主发怒,陪着笑脸问道:“朕平日不上朝,由母亲代政,这是你与母亲说定的。为何裴相国又来催朕上朝?”
太平抢白道:“好糊涂的皇上。”
“朕如何糊涂?”
太平依理而论,不依不饶地斥责道:“你不愿上朝,让本宫说与母亲,母亲答应了。说明妹妹替你办了大事一件。如今朝臣让你上朝,是另外一码事。你让妹妹办了吗?一进门就挨训,吾算倒霉透了!”
李旦觉得太平的话也有道理,连忙安慰道:“妹妹息怒,都是哥哥不好。那你就好事做到底,再说与裴炎不成?”
“不成!”太平怒目而视地嚷道:“管闲事,落不是,这些闲事本宫再也不愿管了。再说,今日说通了裴炎,明日又要说服狄仁杰,后日还有刘仁轨、徐有功,麻烦太多。何时是尽头?”
李旦拍着胸口发誓:“朕不愿上朝,出自真心,妹妹应该替朕想个办法才是。”
“这是你的事,与本宫何干?”
李旦急得手足无措,双手一揖哀求道:“妹妹啊,咱们一母同胞,难道没有一丝情份?”
李旦这句话打动了公主,太平莞尔一笑道:“情份嘛,还是有的。”
“那你告诉朕,如何方可不上朝?”
太平眼睛一转,诡秘一笑:“有道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走,让朕何往?”
太平微微一笑:“天下大着呢!要不,到本宫的大明宫暂住几日。他们找不到人,不就结了。”
李旦犹豫道:“朕怕误了朝事。”
太平满不在乎地答道:“怕甚么,天塌有高个子顶着。你走不走?不走本宫走了。”说罢,她作出一副要走的样子。
李旦见太平真的要走,一时慌了手脚。他连忙叫道:“妹妹,朕走,朕走!”说罢,二人嘻笑着出了青羊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