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说说清王朝的海运政策了,清朝立国后海运沿习的是明朝后期的海禁政策,留有少量几个港口对外进行贸易,也仅限于官方贸易。当然这中间不象明朝有倭寇来犯,所以清朝规定虽严,但执行却时松时紧,沿海民间出海贸易偷偷进行也是不断。到乾隆年间,将留有贸易的四海关关闭了浙海关、闽海关、江海关,只留一处粤海关。这一政策也是针对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的,与日本、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近邻或蕃属国的海运还是进行着的。
清政府对英的官方贸易是有指导性的,虽然落后,出口的还是老三样“瓷器、茶叶、丝绸”,但这老三样却是历经千年热销不衰、很受欢迎。而从英国进口的则是铜、铁等铸币的原材料。一个是高附加值的产品、一个是原材料,这样当然就有逆差了。
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却从英国进口这些原材料,而英国本国的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却不能卖出。这英国当然就不干了。这是清政府国家指令性的贸易,太不公平了。交涉改变不了清政府的政策,就只好动武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初始派遣军人为7000人左右,到战争结束时增兵到20000人,对全国正规军只有十几万的英国来说,已经是算是派上了大部队了。
当时清王朝八旗兵、绿营兵这两大正规军的总数为八十多万人,相对于这支当时在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来说,英军派来的这7000军队只能用区区来形容。
但是世界已经变了,不再是冷兵器以人数定胜负的时代了。英国人凭仗着船坚炮利、火枪,无往而不利,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关门。
打败了割地、赔款就不用说了,港口也开放了。接着以英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英国商人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太穷了。确实老百姓太穷了,洋人带来的东西想要,得银子啊!再一个还没达到温饱程度,吃穿以外的东西还达不到那个条件。而一些工业机器设备这些“奇技淫巧”的东西清政府又是不接受的。在这里面这些无良商人就发现有一样东西最有市场,就是鸦片。咱们说人越是挣扎在死亡线上、过着麻木不仁的日子,越容易依赖这些能帮助自己短暂逃避现实的东西。鸦片无疑最具有这种效用,而且这东西有着最大的特点,便是成瘾性。
在战争之前,这些商人已经通过曲线的方式将鸦片推销到了中国来,虽是数量不是很巨大,但在中国已经有了“群众基础”。道光皇帝也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已禁烟土。对老百姓来说,你将这大烟说得再可怕,可你们王公大臣过得是锦衣玉食的生活,我们就烂命一条,再可怕也大不了就是要了这烂命一条,还能从中享到“极乐”之福,所以说禁不是那么容易的。
鸦片战争是后人这样称谓,其实就是通商战争,后来鸦片占了主导地位,是因为洋商们发现了鸦片利润的巨大性,特别是中国老百姓的“刚需”性——成瘾也不想戒自然就成了“刚需”品。
要不然清政府也禁烟,独何以中国成为烟民大国?这里面有它的特殊性。
海禁如同治理河泛一样,在于疏而不在于堵。就说明朝的海禁,最大的原因在于防倭。但防住了吗?倭寇反而更加猖獗。其实反过来开放海贸,能正当做生意谋取利润,倭寇也是愿意惜命的,他们的本意也是在于开放海禁。但是你现在严厉海禁,我偷偷摸摸做生意也是要冒杀头风险,还不如做无本生意结伙明抢更好、结帮更安全。
所以说鸦片战争若能变成海禁开放倒不是坏事,能将西方的先进工业引进过来是好事。但若成演变成了鸦片倾销,便是坏事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纯属是列强看到了中国国弱好欺,想得到更多的利益。英法出面,美俄支持。他们也得到了,得巨款赔银,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试想英国的面积也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这次里面的最大受益者是俄国。
英法联军从最初的7000人到最后增兵到25000人左右,竟能一路打到首都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上至先秦青铜礼器,后至唐、宋历代玉器、古玩、书画掠夺无数。
一条体弱的大鲸鱼被咬得鲜血淋沥飘浮在海面,自然会引来更多的鲨鱼来争夺。
这也有了后来的八国联军入北京。各个国家又得巨利。八国之联合军队,才不过五万余人,有的国家出兵才几百人。实在是太划来了。正如慈禧那老娘们所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到清末,由西方来中国的传教士做为主流,认为鸦片贸易是对弘扬主的事业是一种玷污。在上海召开的传教士大会上,宣布成立了“外国传教士禁烟联合会”。他们将中国老百姓深受鸦片之毒的种种状况做成资料,在欧洲各国进行宣传,引起了一些西方有些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的支持。
西方列强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已经够多了,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各国纷纷减停了对中国的鸦片出口,中英达成了《中英禁烟协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方列强原先的英、法美、日、德、俄、日、奥“八国联军”邀请中国参加万国禁烟大会,帮助中国禁绝烟片。
在这与各国达成协议,逐步减少至禁绝向中国出口烟片的外交活动中,里面为中国方面忙前忙后,立了汗马功劳的日后倒为世人所诟病的袁世凯。
到民国初年,西方列强终于放弃了鸦片这块“肥肉”,不再向中国出口。
但此时的中国已不是西方列强叫禁烟就能禁的,以地方军阀为主,各地已出现了强行叫农民大规模种大烟的风气。这大烟好啊,比粮食价高、税又高,甚至可以同大洋一样做“硬通货”买东西。可以说这些军阀维持军队的开支大部分都来自烟土税的收入。有些军阀干脆直接就给当兵的发烟土代替军饷。有的士兵发了烟土就学会了抽大烟;有的士兵本来发了饷就是要拿来买大烟的。所以有些军阀的士兵都是“双枪兵”,一杆步枪,一杆大烟枪。人称“大烟军”。
蒋介石现在要禁烟,并不是好禁的。说实话,国民政府的税收当中,这烟土的收入也占了相当可观的部分。
有农民编了这样一首歌谣:我有三亩田,政府叫我种烟,我种了烟,好抽窝捐;我有一两银,政府叫我买烟,我买了烟,好抽烟捐;我已种烟买烟而吸烟,为何又叫我戒烟?
国民政府颁发的禁烟条例很严格。报纸上配合的也有“烟毒一日不解决,国家必一日不可救药”等慷慨激昂的口号。地方上、各机关的宣传标语就五花八门,有的就很雷人了。比如说“吸食烟毒的人,赶快自行戒绝,免除死刑!”“吸食烟毒的人,给政府捉住,一律枪毙!”“一人吸毒,全家死光。”等等。
一人吸毒,全家死光。意思是你一人吸毒,变卖家产买大烟,害得全家要饿死。但你这样写确实叫人难理解,不如改成“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好些。
这时中国的吸大烟人数为8000多万人,不论是种植量还是吸食人数都是在世界上排第一。要禁谈何容易。种植面积在中央政府管辖下还可以铲除种粮,但在地方军阀统治的边远省份却是做不到的;吸食人员,有钱人家都是在自己家里吸食,不好查除。底层的挑夫、抬滑杆的、“棒棒”......这些人干完活儿,第一件事就是先吸一锅大烟,然后才喝水。法不责众,都拉去枪毙?也不现实。
后来有“高人”给蒋出了一条计策——重罚。你商人贩卖大烟、开烟馆不都是为了利润吗?就罚得你无利可图,你自然就另改他行了;你抽烟的人罚得你倾家荡产,没有钱买烟土,你自然就要戒了。
这里面还另有暗意。你商人、烟民改了就好,不改我罚没款充实国库,也好。
蒋介石深以为然。
这办法确实使一些商人不去贩烟土了、一些烟馆也关门了。“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都是有关系有后台的,这利润倒胜从前了。当然“罚款”还要交,不过成了变相的一种征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