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有些话也有些意思,象不稳重,就没有威严,这大概是确实的,当然,这不稳重并不是不发火,不生气,该生气还是得生气,该发火的还是得发发火,当然,如果自己觉得不值得的话,当然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值得的话,还是要做一做的。
而稳重是威严之一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有知识有智慧,尤其是后者,现在来说,大概是威严之本,或说真正的威严之本。
当然,智慧一般而如果谦虚谨慎,而且稳重,而且能做到实事求是,其威严也会是挺有的。
而接着说的由于不稳重而学习的知识不会牢固,这也是学习的细理之一,可能许多学习毛糙之人学了又忘了又学不了多深,大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点其实正是罪魁祸首或说关键之处。
然后是说不要和“不如已者”交朋友,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也许他这个不如已,但是也许他那个就“很如已”甚至“超于已"昵,所以这里的“不如已”,大概是尽量少和那种毛里毛糙什么都大呼小叫的就是可以说没有一点稳重的人交朋友,因为也许会很不“适应”甚至会吃上许多“亏”的,而并不是说知识或什么不如已。
再就是犯了过错,要“勿惮改",这个“惮”说得很好,因为有的人犯了错倒没什么怕,他怕的竟然是要改,因为,啊,这样多没面子,这样多有损我的“个性”,这样多会让人看不起,其实都是自己在和自己斗,别人是不会觉得你没面子,更不会看不起你,而且其实真正正直的人更会觉得你真是有相当的个性的,所以这里是一字就道出了某些或许多犯错人的最大的心理,就是竟不怕犯,而是“怕”改。
第九章,这里讲的可能有些些的“过”,因为并不是做了这些,就能让“民德归厚”的,因为父母在时不孝顺或不怎么或不真正孝顺,父母不在了而“大张旗鼓”的也是大有人在的,而且与让民德归厚的许多方法来比的话,实在不是实质性甚至重要性的。
第十章,这里说的是别人能主动地将自己知道的真实或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事主动告诉孔子,这里其实应该非常明显地知晓孔子的为人的确实的不简单,因为现在能碰到这样主动告诉某人什么事的,一个要是两人关系确实很不错,一个是其中一人确实素质或说心胸上高人一等,再一个就是两个人素质和心胸上都高人一等了。
第十一章,这里观其志和观其行而且“无改于父之道”可能有许多人会不以为然,但是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其中之道理是非常之正的,观其志指的实际上是其年轻时,并不是强调说什么“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年轻时“有志”好象许多人已不以为然了,但是只要比较一下,便知道“有志”比“无志”的要好得太多的地方来,便知道有志和无志到底哪个好了,当然,这个志也不一定要非要大志,大志也是由小志积累而成的,比方说,年轻时学习的一个个小的目标啊什么的。
而这里的父之道不要太理解为所谓父道中不合理或陈旧的地方,因为父辈都是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和知识经验过来的,他们的一些话也许对于那些无志又一向不听或说习惯性“抵触”父辈的话的人来说,也许要过个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能终于明白的,而如果在年轻时就能听从,而又不让一般是由于自己理解可能有些偏颇的原因在某方面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和活力,则是一剂相当好的人生良药,而且实在是不苦而且听从或听从了其中对自己当时有用的精华后,实在是经常都是会有甜的,而这里只是得出了“只是孝子”的结论或说“好处”,大概有其某种引导和局限之处。
第十二章,这里的“和为贵”,有这样几个观点,一个是和为贵当然是好的,而且是要追求的,一个是要有个衡量的标准,这里说的是礼,而现代的话,大概是理和礼并重,而且两者似乎又有些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意思,再一个就是和不能一味地为和而和,大概除了上面说的理和礼之外,还有一个“利”的原因在内,当然,这个利只是原因之一,仍然是不能脱离了理和礼的,否则,利便会变成“厉”,便会知道这个“利”所带来的非理和非礼的“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