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中文 > 历史军事 > 镇国永乐 > 第203章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

第203章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1 / 1)

这桩本来极为普通的杀人案处理完,接下来自然就是要处理这个“错判冤案”,甚至有些公报私仇嫌疑的解敏。

按大明律,官员在审案的过程中判出冤假错案可是非常严重的事件。虽然现在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此案中作为错判的官员解敏有明显打击报复,或者说针对锦衣卫的嫌疑,这个性质就很严重了。

本来嘛,大家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私底下动手动脚、搞东搞西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甚至是朱元璋暗中鼓励的。

但是,一旦这种事被摆到明面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因私废公,破坏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和谐与团结,皇帝陛下就是想不管都不行,这人心真要散了,队伍就没法带了。

所以在杀人案结案之后,该回家奶孩子的回家奶孩子,该蹲大牢的蹲大牢,皇帝陛下也移驾乾清宫御书房。

一众涉及司法口的高级公仆们,也随驾转进至御书房,只不过和大多数人不同,解敏被勒令独自一人跪在殿外思过。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皇帝陛下准备和大家商议怎么好好“奖赏”一下这位左都御史大人。

“众卿都是执掌刑名事宜的重臣,对律法之事都非常熟悉,大家都说说,解敏这事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此言一出,殿中的几个朝臣均是面面相觑。

王良和唐盛两人自是明白,朱元璋其实主要就是想看徐钦对此事的态度,况且就他们本人而言,立场有些微妙不说,打心里也不愿意做这出头鸟。

可徐钦此时也是已经是胜券在握,接下来的本就是坐等大家表态的时候,朱元璋没有直接问到他头上,他自然也不会率先表态。

于是在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时间里,整个御书房就陷入了一种蜜汁尴尬之中。

“怎么?!是都哑巴了?还是像百姓所说的,你们准备来个官官相护?”

对于他们的集体禁声,朱元璋虽略有不快,但也还算可以理解,毕竟这还是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家都还明白朝堂斗争的底线,或者说还要脸,也算是一件好事。不过事已至此,这件事总要拿出个章程来。不得已之下,朱元璋只能率先表明自己的态度。

“按律,错判冤案当反坐。不过此案中,左都御史虽犯下不少错漏,但万幸尚未酿成大错。故依律当减二等论处。若再考虑到左都御史勤勉尽忠,为国操劳之功,又可再减二等。”唐盛算是帝国司法口资格最老的老人之一,这种时候也是避无可避。

“唐老大人此乃中肯之言。”王良虽出身都察院,对都察院此次血崩惨败心里略有些不舒服,但他心里很清楚,这次解敏绝对是难逃一劫,犯不着把自己搭进去。

“你呢?”朱元璋见徐钦还是不肯表态,心中已经略有不快。

“禀陛下,此次锦衣卫虽受委屈,但一来都是为国尽忠,二来锦衣卫从不问量刑定罪之事,一切以陛下马首是瞻,因此臣不敢多言,唯恭请圣裁!”徐钦也意识到自己好像拿捏得有些过了,于是马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话给圆回来。

这话说得可以说是非常有水准了。在甩脱了拿架子的帽子之后,又表明了自己和锦衣卫对皇帝的忠心,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之间让朱元璋在处理刻意针对锦衣卫的解敏时不好太过袒护。

本来对于这个解敏,朱元璋还是比较满意的。虽说稍显油滑了一些,但单从感官上而言,比之前一怒之下就赐死了的曹铭是要好得多的。只是现在他惹出这么一桩祸事,又弄得满城风雨,朱元璋即使稍稍觉得有些可惜,却也不得不将其法办。

“你心里总还是有些看法的吧?朕也并非是要你来断他的罪,随便说说好了。”

“臣遵旨,若真要以臣来看,左都御史错判冤案,对朝廷的声誉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当依律严办!不过像唐老大人方才所言,反坐减四等,也是杖八十,流两千里。这等处罚实在也有些重,毕竟左都御史为国尽忠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真要杖八十流两千里,怕是太过不近人情!”

听着他这番话,殿中众人脸上的表情可以说都是非常精彩。唐盛虽曾见识过他胡搅蛮缠的功力,但也万万没想到这位徐小公爷脸皮竟有如斯之厚,更别说是交往不多的王良了。

要知道,他刚刚说得减四等,是在没有考虑解敏的官职等硬功名的情况下的判罚建议,如果换算过来,也就是贬官三四级。可徐钦倒好,直接就理解成了真要把解敏杖八十流两千里了。

唐盛和王良估计现在已经在心里骂开了,只不过也暗自感慨这后浪着实凶猛。而朱元璋对此也是哭笑不得,只是见他还没有说完,这才压抑住了表情,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另外,左都御史在此案中的表现,足以见得其年事已高,恐难以担当刑名侦缉事宜。臣以为,让其致仕为宜!”

嘶!朱元璋对此倒是没什么反应,不过唐盛和王良则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徐钦所说的这个“致仕”,可跟唐盛即将迎来的,真正的退休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儿。而且解敏现在才不到五十,少说也还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可供在朝堂上蹦跶,现在就“劝退”,其实就是一撸到底的意思。

这个处罚对于解敏来说才是真的要了命了,而且这家伙还自然而然地把锅甩到了唐盛和王良的脑袋上,这一手可以说是非常的溜了。

朱元璋虽看得明白,但心里却有其他的算盘。所以现在他也在犹豫,是否趁这个机会彻底整顿一下最近越来越不像样子的都察院。至于顺势给徐钦这位未来预定的重要辅臣一个面子,那都是更次要的事情。

“两位爱卿觉得如何?”很显然,朱元璋对此还是有些犹豫的。

唐、王二人面对朱元璋的询问,都选择了沉默以对。

虽说他们都觉得这个惩处对解敏来说实在有些严重了,但两人都不是那种意气少年了,考虑的更多的都是现实的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解敏的垮台已成定局,而徐钦崛起之势已经无可阻挡,为了一个注定要完蛋的人,去得罪一个已经手握大权,且注定还要更进一步的年轻权贵,单纯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来说,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轻易做出判断。

更何况二人和解敏也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当然都不愿意顶着巨大的压力去做出头鸟,给解敏说情肯定是不行的。不过二人也都是文人出身的封建官僚,对于气节、名声这些也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二人也都不想背上一个落井下石的骂名。

这情况就有些尴尬了…

“怎么?有话就说!”朱元璋明显有些不高兴。

要说今天这事也确实让他闹心。本来只是一桩普通的民间人命官司,却牵涉进去两个帝国顶级衙门,搞成了一场闹剧。最后还闹到了自己这个皇帝面前,最最让他蛋疼的是,都察院不但从应天府手中直接抢案子,最后还搞砸了。

“臣恭请圣裁!别无异议!”最终还是要继续混迹朝堂的王良,支撑不住了。

“臣亦全凭陛下裁断!”最后唐盛也是勉强表了个态。

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说这话,意思就是已经放弃了解敏,朱元璋的的脸色才终于稍好一些。

其实从朱元璋本身而言,他至少在做皇帝这个职业上还是非常合格的。他通过对这些年朝堂的观察,已经意识到了文臣和武将两个集团的实力变化,而且虽然他也明白,未来帝国逐步进入稳定期,治国肯定是要越来越倚重文臣集团。尤其是在他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也是下意识地选择了看起来“文治更强”的朱允炆,因此未来文臣集团的进一步崛起将会成为帝国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不管是出于帝国国防需求的大义,还是出于最高统治者平衡权术的考虑,适当扶植一下武勋集团都是有必要的。

而像徐钦这种,出身顶尖武勋世家,而且永远不可能摆脱这一层身份。但他却不止在练兵上是个不世之材,更擅长各种高东搞西,绝对算得上是“文武双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但身份极为特殊,脑子极为好用,办事从来不出差错,可本身却是个非常懒散的家伙。

不管他是演的,还是真的本性就是如此,都说明他绝对是个可造之材。因此朱元璋才能对他的斑斑劣迹完全视而不见,而且还对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宠信。

想到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朱元璋又饱含深意地看了一眼在场的几位。

“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办吧!解敏革职查办,着都察院内部反思。”

“陛下圣明!”既然朱元璋金口已开,那三人自然更不会再有异议。

听完朱元璋的训示,三人走出御书房之后,皆是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着还跪在殿外的解敏,包括徐钦在内。本来二人无冤无仇,若不是解敏主动找茬,正好撞在了自己的枪口上,这才倒了这个大霉,成为了自己朝堂立威的牺牲品。

“徐小公爷,真乃当世人杰!”一起出宫的路上,还是王良最先忍不住打开话匣子。毕竟他今天已经彻底领教了徐钦的能力,以及朱元璋有意无意对他表现出来的宠信,作为还要继续混很多年的“年轻官员”,反正表子都当了,至少实质的好处得拿到手才行。

“呵呵,小公爷睿智无双、文武双全,老夫也是自愧不如,老了,真的老啦!”

唐盛已经年近七十,据说也已经向朱元璋说了好几次告老的事了。只是现在这司法口上面有能力的官员实在紧缺,尤其是大理寺作为最后的审核机构责任重大,朱元璋以实在找不到继任者为由一直压着不放。其实主要还是他确实比较欣赏唐盛办事稳妥,而且又够知趣,这种人确实是比较紧缺就是了。

“两位大人谬赞了。下官这次也不过是就事论事,日后还有很多事要向诸位前辈请教!”

“老啦,不中用了,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我这种老人家,早就该去颐养天年了。”

“唐老大人哪里话?谁不知道您老成持重,深得圣上青睐,否则怎会将大理寺的重任交与您呢?”

“徐小公爷所言甚是,日后下官还要多向老大人请教才是。”

“王侍郎说得是,话说若是王侍郎这般明辨事理的人若是执掌都察院,也定然不会落到如今这个地步了。诶…”

这算是非常明显的善意释放,说明王良刚刚豁出面皮去干的事情也算是收到了应有的回报,可以说除了解敏之外,也算是皆大欢喜。

出宫之后,徐钦马上带着朱元璋的圣旨前往都察院传旨。而唐盛和王良则是担任了“传声机”的重任,将徐大少的战果迅速传遍了应天城。

而都察院这边,则完全是一副愁云惨淡的模样。几个月之内,最高检两大巨头一死一贬,对于任何一个衙门来说都是致命的。这种打击本身就会传导至整个衙门,更不用说朱元璋还下旨,要都察院展开时长达一个月的“停业整顿”,这更几乎是公然打脸了。

徐钦传达了圣旨之后,都察院仅剩下一个副都御使,以及一个佥都御史,这两个“主官”此时也知道大势已去,加之他们和徐钦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也没有什么仇恨可言,甚至作为左前都御史的刘钰还可算得上是徐钦的“半个盟友”。

“指挥使大人,我们也曾苦劝左都御史,诶…可惜…”

对于这位左副都御使王平的话,徐钦心里表示完全就是屁话,不过他脸上还是摆出一副理解万岁的样子。

尤其是现在战局已定,在不可能彻底搞垮都察院的情况下,以胜利者的身份稍稍主动释放一些善意,未必就不能和这些短期脸上无光,却在长远来看有可能得到实际好处的都察院新巨头们搞好关系。

“指挥使大人先是智断安南使团案,后又顺利侦破冀侍郎血案,现在又巧辨方山命案,这等破案功力,实乃唐之怀英、宋之惠父!日后若有什么疑难案件,还需向指挥使多多请教才是。”佥都御史刘钰的话就直接和中肯得多了。

“两位也不必过于妄自菲薄,圣上圣明,自是明了诸位都是一心为国的栋梁之才,这次下旨要整顿都察院,也是要让两位多费心的。而且日后这都察院还是要扛起监察吏治的重责,诸位还需多多劳神才是!锦衣卫这边也都是为圣上,为朝廷办事,日后有什么疑难,能帮得上的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那是,那是…指挥使大人公私分明、忠义无双,下官等佩服!”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大昏君 将军妻子凯旋而归,却身怀六甲 梁山庄园主 偏执兄长心尖宠(重生) 我是大唐太子? 把李世民说急了,他想跟我一换一 我的东北军 不准撩完就跑! 大明星竟是我自己 东宫娇宠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