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阁老,今天其他的事情暂且放下。太孙开蒙,乃是大事,所以,今天咱们先得把这件事给办瓷实咯!”
此时的内阁一共有三位阁老。首辅沈一贯,其次是朱赓、沈鲤。全都是七十岁上下的老头儿。
这里面,沈一贯是浙江宁波人,是朝廷里“浙党”的领袖。喜欢结党营私,喜欢睚眦必报,喜欢亮晶晶的东西。此人虽然品行不怎么样,但一方面处理政务能力是不错的,另一方面,此人的意志不算特别坚定,对皇帝的想法不喜欢硬顶。所以,万历用了他做首辅。
接下来的朱赓,是浙江绍兴人。虽然是浙江人,但他不是浙党。好吧,朱阁老其实就是个和事佬。
最后一位,沈鲤。这位是河南商丘人,和沈一贯的日常作风比起来,这一位简直就是道德楷模。
他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当张居正生病了,满朝文武都去张家问候的时候,他偏偏不去。张居正为了表示亲近,邀请他到家里来一起写奏折。他说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在私人家里做……
所以,可以想见的是:两个姓沈的注定是互相看不惯。
“首辅,这个事情光是我们在这里说没用的。翰林院那边的意见是什么?”
“呃,沈阁老,翰林院这会儿写自辩都忙不过来,哪里有心思来管这个。此事陛下已经说了,由内阁直接拟定名单。然后送太子过目,之后组织试讲。”
“此事如此安排,不合规矩。”
“哎,事急从权。再说了,太子今年才二十二岁呢!”
谁都知道,押潜力股是有很大希望获得超额利润的。所以,不光是明朝,中华帝国历朝历代,只要皇室没有成为傀儡,那么,太子的老师这一职位,是大臣们都趋之若鹜的:太子登基后官位肯定疯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帝师啊!哪个文人不想要这个称号。
但是……太孙的老师嘛……
咱们算算啊,今上(万历)今年不过四十一岁,即便按照朱家皇帝都不怎么长命的惯例来计算,今上就算五十岁驾崩,那时候太子也不过三十一岁。若是太子将来也是五十岁左右驾崩。那么,太孙上位,多半得是三十年之后了……
烧冷灶不是不可以,但是烧三十年的冷灶?大家还是摇头快一点。
所以,沈一贯的这句话其意思就是:和以前给皇太子找老师,翰林院非常积极不同。在给太孙找老师这方面,翰林院里的那些天之骄子们都不是很乐意。所以,这事儿还是由内阁直接指派吧。派到哪个倒霉蛋就是哪个,免得翰林院的官员们推三阻四很久办不好,最后还是内阁被皇帝和言官们两头夹击。
“哼!一群小人!只有功利,何尝有过大义!太孙不过四岁,就对钱有了不一般的迷恋,再不纠正,将来怎么得了?”
“沈阁老,骂人有用吗?还是拿出具体人选来吧。”
“下官自有人选。这样吧,下官自己算一个,另外,下官推荐吕叔简。”
所谓吕叔简,就是吕坤。这位也是河南商丘人,他和沈鲤、郭正域一起,并称万历三大贤。此人以前是刑部侍郎,由于第一次妖书案被广泛攻击被迫致仕。所以这会儿不在官场,而是在老家著书、教学。在后世,他被尊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儒之一。
“吕叔简的品行、学问,要教导太孙当然是没问题的。当年的妖书案过去了这么多年,皇上想来也应该消气了……只是此人现在不在朝堂,也不知道能不能应招啊。”
“朱阁老放心,若是皇上允准,下官有信心一封书信便可将其招来。首辅,你的意思呢?”
“本官对你们二位没有意见,但实话实说啊,你们二位的年纪都不小了。”
太子的老师是未来的阁老,太孙的老师难道不是未来太孙的班底么?你们两个老家伙都七十来岁了,难道还能看到太孙登基?都选你们这样的老头子,那太孙以后的帮手在哪里?光推老头子就职,皇帝肯定不答应。
“首辅这话说的在理。如此,就把万历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二年的进士们拿来捋一捋吧。”
“可。那就先从今年(三十二年)的新科进士们开始吧。”
“嗯,今年甲辰科进士前三名,杨守勤、孙承宗、吴宗达。下官的意思是,此三人必须要派出一人去太孙那里,否则皇上会以为我等轻视太孙。”
“朱阁老说的有理。太孙到底是苍龙托生,而且前几日的那番言论,虽然多有不妥。但是其中可以见到太孙思虑之周密。所以,本官也认为,今年的一甲三人,至少抽调一人去太孙处。”
“那就选状元郎?”
“呵呵,沈阁老怕是还不知道吧?状元郎刚刚死了母亲,回去守孝了,三年之内是回不来的。”
“那就榜眼?”
“嗯,孙承宗,此人怎么四十一岁才中进士?罢了罢了,这样的年纪就算做了庶吉士,等到几番磋磨下来,怕是还未到入阁的时间就先致仕了。那就是他了!嗯?探花郎要不要也一并过去?”
“不可,状元郎已经回乡守丧了,岂有把国家英才全都放到太孙那里虚掷数十年的。”
“好吧,那便如此安排。接下来,来人啊,把二十九年辛丑科的进士名单拿来……唔,哈哈哈哈,两位阁老,这一届的状元郎可是最适合去太孙那里的人选啊。”
沈一贯说的最适合之人,乃是万历二十九年恩科的状元,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上海)人张以诚。
此人的父亲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家学渊源,知识渊博。字写得好,诗词也写得好,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中了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一天到晚基本不参加同僚聚会,而是一心扑在书海之中。所以三年过去了,他这一届进士进了翰林院的,大多都被分到了各个部或者地方做了实职官员。就他还在翰林院,继续与书山学海为伍。
这样的人去教导太孙,实在是太合适了!
“好,这就是第四个人选了。继续啊,来人,去把二十六年戊戌科的名册拿来。”
到了这一科的人员选择时,精于政务的阁老们知道:这时候可不能再往里面派什么状元、榜眼了。
这时候要往里面加塞的,是有过地方官经历,懂得实际处理政务的官员。如此,太孙殿下的教育中,才会知道大明的地方是如何运作的。如果还一昧的往里面塞翰林,呵呵,言官们喷不喷不晓得,那位精明的皇帝肯定不满意了。
但是大明的科举早就走上了邪路:一甲三人,基本不太可能去当地方官。所以,在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名册上,阁老们直接跳过进士及第的三人,把目光投向了二甲和三甲。
“本官推荐一人,熊廷弼,此人乃是戊戌科的三甲同进士出身,在保定做过推官,干得很是不错。现在在朝中做监察御史,也是个敢犯颜直谏的。不如,就把此人给派过去好了。”
“呵呵呵,首辅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捉弄人。不过,下官也觉得如此安排甚好。”
“哎,难得沈阁老赞同本官的主张啊。那么,朱阁老,你也推荐一位吧?”
“嗯,下官在想,我们推荐的这五人里,品行、学问、书法、文章、实务都有了。但还缺人教导礼仪。所以,必须从礼部选择一位官员。”
“好,朱阁老提醒得是。嗯,那就温体仁吧!此人现在在礼部主客清吏司担任员外郎,对各种礼仪最是熟悉不过。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