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司马懿征讨辽东的时候,已经是232年冬天了,等司马懿得胜而归的时候,已经是十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时间进入了233年夏天,历史上诸葛亮第二年秋天也就死了,不过刘禅这一年都在仔细观察诸葛亮的身体,发现诸葛亮的身体硬朗的不得了,每天红光满面的,一点大限将至的样子都没有。
所以刘禅也安心了不少,全力发展国力。随着蜀汉等地的经济发达,商人地位的提高,各地的经济都发展了起来,人口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外来人口主动迁入蜀汉。
人口多了,产的钱粮自然也就多了,人们的生活好了,人口继续增多,然后形成良性循环,现在整个蜀国到处都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诸葛亮想要的,也是刘禅想要的,只不过诸葛亮没有做成,刘禅却做成了。当然了这接近两年的时间里,蜀汉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闷头发大财的。
南方的李严,又给刘禅惹麻烦了。当然了这个麻烦其实对于刘禅来说不是麻烦,反而促成了一件大事。
原因很简单,李严在南方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是还是有不少少数民族不愿意归附,李严之前在刘禅那里讨要泰州,没有得手,心情自然就不好了。
心情不好,就要找地方撒气,就只有拿那些不愿归附的少数民族撒气呗,所以李严带着自己的人,整天钻山闯林的,找少数民族,征讨他们。
南州包括建宁和云南在内,这两个地方都与吴国的交州接壤。虽然隔着重重大山,可是李严还是打到了吴国边境。
原本因为重峦叠嶂,根本没人愿意往这边跑,从交趾跑到云南,光靠走,在那个时代估计得走一年,主要是根本无路可走,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路途平坦,那时候交州到云南都是山地,所谓的路还没有开辟出来,只是当地人走惯了这个地方才能找出路来,可是李严一边遇水修桥,逢山开路,一边往前追,就这样给他愣是追到了交州。
交州在哪里?那个时候的交州是今天的越南,占据了越南一大部分,而越南南部,还是无主的,东部是老挝,也是无主的,本来张嶷建议把这些地方全部收归泰州,刘禅当时没有答应,主要是地方大,又都是山林,比较难管理,而且人民都尚未开化,想管理都没办法管理…………
李严把那些少数民族吓得胆战心惊,四处逃窜,他们逃到交州自然要求交州收留了。事情就传到了当时在交州的刺史吕岱的耳朵里。
吕岱心想既然人家来投,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就果断答应了。可是李严呢,他本身就是个孤傲之人,遇到这种事自然不高兴了。
就派人质问吕岱,为什么收留自己国家的叛军,是什么意思。吕岱也懒得搭理李严,就派个人去说:“你说是你们国家,就是你们国家的了?我还说是我们国家的!”
结果李严就火了,要跟人拼命。吕岱也火了,自己纵横一生,平贼诛寇,开疆拓土的,哪里受过如此屈辱,两个老头一个六十多,一个七十多,丝毫没有老成的意思,反倒各自拉了一队人马,上了战场拼命。
吕岱不是好欺负的,李严就更不是了。李严比吕岱年轻十来岁,而且在才能上,也比吕岱强上一些。
这个才能是指所有方面,文治武功,都比吕岱强,甚至两个年龄加起来接近一百四十岁的人,还在战场上,玩起了单挑。
但吕岱哪里是李严的对手,李严可是号称能挡住陆逊的人,结果吕岱被打败了,灰头土脸的回了城,这下吕岱就更不高兴了,但是不高兴也没办法,自己打不过人家呀,只能坐在家里生闷气…………
当然了李严也没有继续追下去,首先攻城是不可能的,另外两国毕竟还是盟友,如果就这么打开了,那怎么办,破坏两国盟好,估计李严首先就要被诸葛亮砍了。
所以李严就带人退了回去,吕岱担心是李严的诡计,也就没有趁机追杀,可这事就传到了孙权的耳朵里,孙权刚做了皇帝没两年,打不过魏国也就算了,还让公孙渊给忽悠了,扇了一个大大的耳光。
现在竟然还让自己的盟友给稀里糊涂打了一顿,孙权能不生气么,这个时候又传来消息,蜀国在南方增设了三个州,据说面积人口,早就超过了东吴,而且早晚有超过魏国的一天。
孙权又听说诸葛亮在汉中打了胜仗,而且刘禅还亲自参与了,击败了魏国大都督司马懿,这让孙权更加不舒服,就想着,李严打过来是不是有什么别的预谋,难道蜀国要报当年的仇?越想越不对,越想,想的就越多,以至于胡思乱想起来。
孙权一这么想,就不淡定了,怎么说当年也是自己先背盟的,自己先把嫁过去的妹妹骗回来了,又夺了荆州,还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
后来更是落井下石,参与了五路伐蜀的事情,等等,反正做了一系列的亏心事。孙权越想心里越没底,他认为不能让蜀国就这么发展下去,不然的话自己的东吴迟早被蜀国吃掉。
孙权玩政治玩的多厉害,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如果蜀国攻进中原地区,那么势必会呈横扫之势,快速灭了魏国。
两国虽然签订了共分魏国的盟约,可是人家打下来的地盘哪里能随便就给你们?就像当年借荆州一样,所以孙权认为现在最好的时机,就是趁诸葛亮刘禅都在北方,联合曹魏,一起进攻蜀国。
没错孙权又想要背盟了,他把这事说给了自己比较信任的几个大臣听了,但大臣们一致反对。觉得不应该再破坏两国现在的盟好,唇亡齿寒,况且吴国现今也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可以发动战争!可是当了皇帝的孙权,早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可以听的进忠言逆耳的紫髯碧眼的小子了。
而是一朝天子,所以他一意孤行,决定起兵伐蜀,孙权晚年昏庸,易怒嗜杀偏执,甚至连陆逊都因此受了牵连。
孙权的主意得不到大臣的认可,还遭到一致反对,就问自己的心腹吕壹,吕壹为了得到孙权的宠信,自然讨好孙权说是妙计等等,把东吴实力夸到十倍说给孙权听,孙权听了自然是志得意满,甚至想要同时吞并蜀国和魏国!
所以孙权一意孤行,强行下令,一边让在江陵的陆逊整顿士卒,筹备粮草,一边修书,让人去魏国找曹爽,联合攻蜀。
消息传到江陵,陆逊正在外面弹琴喝茶,是诸葛瑾看到的命令。诸葛瑾看到之后顿时大惊,差点从凳子上跌落,儿子诸葛恪问诸葛瑾怎么回事,但诸葛瑾根本就不搭理诸葛恪,直接跑去找陆逊了。
陆逊的日子可是过的悠哉悠哉呀,平常没事,就驾一叶扁舟,在江上会一会文人雅士,弹弹琴喝喝茶,畅谈一下,又或者是焚香煮茶,在山间茅庐中大快朵颐!
东吴一共出了三个儒将,一个是周瑜早死了,一个是陆逊,还有个是他的儿子陆抗。这三人基本都这个样子,谈谈风月,喝喝茶,什么的,然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就算打仗,也是潇洒风流的很呀,拿个小扇子随手扇一扇,敌军就被灭了。至于鲁肃和吕蒙,这两个牛叉人物,算不上,鲁肃这人太过严肃,吕蒙他一心就想着怎么能帮着孙权打江山,心计太重。不像上面三位,现在主要说陆逊。
以陆逊的才能,当时整个三国,能和他打平手的,一共就两人,一个司马懿,一个诸葛亮,三人个要是真打起来,估计胜负各半。
但是从来没见过陆逊跟诸葛亮打,也没见过陆逊跟司马懿打,为什么?为什么陆逊不像诸葛亮那么拼命,不像司马懿那么功利。
很简单,陆逊看的明白,看得开,看得淡。这不是说诸葛亮司马懿看不明白。司马懿其实也是被动的,如果不是诸葛亮老打魏国,估计司马懿也会像陆逊一样,而诸葛亮若不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不会这么拼了命的帮刘备打江山,估计也不用被累死。
陆逊看的明白是,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打败诸葛亮,更知道东吴没能力灭掉蜀国,如果联魏灭蜀的话,蜀国亡了,接下来也就轮到东吴了,唇亡齿寒的道理,陆逊还是很懂的,所以想要存活只能联蜀抗魏。
既然蜀国都灭不掉,更何况领土大自己那么多,人才辈出的魏国呢,所以陆逊守卫江陵的时候,如果不是孙权下令,陆逊从来不会主动用兵。
当时守卫襄樊一线的曹仁早就死了,后来比较牛叉的夏侯尚也死了,现在是文聘在守卫襄樊。文聘也很牛叉,打败过孙权,扛得住关羽。
可是陆逊打不过文聘么?不可能,他能打过,但是他就是不打,他知道自己打不下来襄樊一线,何必劳心劳神,还搭进去那么多钱粮和将士们的性命呢,就算打下来了,也守不住呀,你把人家襄樊打下来了,魏国能不跳脚么,肯定会起大军来攻,以目前吴国的国力,绝对是拼不过魏国的。
所以每次在孙权要进攻的时候,陆逊都没什么作为,但是陆逊每次都能把自己的部队,安安全全带回来。你不追也就罢了,你追我就揍你一顿,然后我也不追你,从容退回来就是了。
诸葛瑾把消息给了陆逊看,陆逊脸色都没变,而是让诸葛瑾坐下喝茶慢慢说。而诸葛瑾都快急死了急声喝道:“大都督,都快火烧眉毛了,怎么还能不急?”
诸葛家一门三兄弟,一龙一虎一狗。龙虎自然说的是诸葛亮和诸葛瑾了,狗说的就是没什么才能的诸葛均了,其实也不能怪诸葛均,以他之才,当个郡太守还是足够,但毕竟自己的两个哥哥才能太大了,已经完全让人们忽视他了…………
诸葛瑾作为兄长,自然知道弟弟诸葛亮的辛苦了,所以他一生都在缓和吴蜀两国的关系,直到死他都没有忘记。
可惜他死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死了七八年了,他知道弟弟是活活累死的,他只能尽绵薄之力了。
诸葛瑾得知孙权要偷袭蜀国,自然为自己的弟弟担心了,可是他效忠的是吴国,他又不能给诸葛亮报信,只能寄希望于陆逊能劝住孙权。
陆逊看到诸葛瑾如此着急,没办法只好无趣地丢掉手中的茶:“那我去建业一趟,劝说陛下,你把守江陵!”
看到陆逊答应去建业劝孙权,诸葛瑾那叫一个高兴呀。快速跑回了江陵,儿子诸葛恪自然要问诸葛瑾怎么回事了,诸葛瑾把事一说。
诸葛恪顿时有些不高兴:“父亲,这是好事呀,蜀国这几年的壮大,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如今不如借机灭了蜀国,然后你再去招降叔父,让叔父为我们东吴效力,则天下可图呀!”
“我告诉你,你懂个屁,别以为你聪明,就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十个你,也不是你叔父一个人的对手。另外我还告诉你,只要我活着,吴国就不能伐蜀!同样,你叔父在一天,蜀国也绝对不会侵犯吴国!”诸葛瑾大怒,对于诸葛恪既敬又恨。
诸葛恪从小就被称为神童,智谋方面更是了不得,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是也能超过姜维。孙权十分喜爱诸葛恪,而自己儿子好,诸葛瑾自己当然也非常喜欢了。
可是诸葛恪也有所有天才的通病,恃才自傲,性格孤僻,这种人多半是比较偏执的人。偏执的人一般都会走极端,所以诸葛瑾自己也预言,说诸葛恪如不能光大自己的家族,就会让自己的家族招来灭族之祸。
诸葛恪被诸葛瑾臭骂,当然不高兴了,毕竟自己都快三十岁了,是两个孩子的爹了,还这样骂自己,于是诸葛恪只好一句话不说转身离开。
诸葛瑾喊了几句,可是诸葛恪就是不听,诸葛瑾没办法,只能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