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魏侯称王触怒诸侯
寻机伐魏计破吴城
话说秦孝公对是否与魏惠侯会盟朝周,一时拿不定主意,心情焦躁,寝食不安,便召公孙鞅入宫商议,对公孙鞅说:“今魏惠侯欲召集各国诸侯会盟,以朝周,非善意也,有蔑秦之意。寡人不愿前往会盟,亦不愿随其朝周,命秦民皆武备,以待魏也。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公孙鞅闻听略加沉思说:“臣以为不可也。臣观当今天下之势,七雄并立,唯魏最强。秦虽强,但不可独抵强魏矣。魏自恃其强,欲凌驾于诸强之上,号令诸侯,必会招致诸强之怨。如此,战事再起,魏必危矣。臣以为,主公可遣使赴魏与之会盟,附其朝周,即无损于主公尊严,亦可使秦安焉。臣观之,齐、赵素来与魏不和,必不肯依附于魏,天下必变也,魏将自食恶果矣。到那时,主公可寻机伐魏,可获大利哉!”秦孝公闻听,仍是心中无底,便说:“会盟、朝周古有先列,恐难激诸侯之怒也。”公孙鞅说:“主公勿虑也。臣愿出使魏国,劝说魏惠侯自称王,以触诸侯之怒,天下必乱矣。”秦孝公闻知公孙鞅欲亲自赴魏,恐有生命之危说:“不可!爱卿屡败魏军,昔日久居于魏,必招杀身之祸也。”公孙鞅解释说:“主公勿虑也。臣此次赴魏,非为战事,而是劝其称王,正符合魏惠侯心意,安能杀臣乎?”秦孝公觉得公孙鞅所言有理,便点头应允。
公孙鞅回到家中稍作收拾,便率领几十名亲随,离开咸阳,来到魏都大梁,拜见魏惠侯。魏惠侯闻知秦使到来,便升大殿召见。当看到秦使并非别人,而是公孙鞅时心中不乐,便说:“尔乃一贱民何以见寡人乎?”公孙鞅叩拜之后解释说:“魏侯息怒也。臣当初本意是欲效力于魏,而君不肯用之,故弃魏入秦,至今已十七载矣。今臣备受秦孝公重用,已非昔日之贱民,官拜秦之左庶长及大良造,执掌秦之军政大事也。今奉秦君之命出使魏国,有要事相商焉。”魏惠侯闻听缓和了口气说:“尔即奉秦君之命来拜见寡人,欲商何事?”公孙鞅说:“臣至此,一是感谢君昔日不杀之恩,臣方有今日;二是君虽成霸业,不足喜也,当成其王业矣。”魏惠侯闻听不解其意说:“寡人称霸天下,号令诸侯,何谓不足喜乎?”公孙鞅解释说:“君称霸天下,号令诸侯,无人不知也。不过,臣闻君欲仿效齐桓公、晋文公之故事,率诸侯入洛邑朝周,不可取矣。”魏惠侯闻听不乐说:“寡人号令诸侯以朝周,乃壮魏国之威,何谓不可取耶?”公孙鞅解释说:“君息怒也。齐桓公、晋文公之故事,距今已是数百载也,实不足效法矣。臣以为,当今天下以魏之强,远在周王数百倍之上也,故而周不足以朝矣。”魏惠侯仍是不解其意说:“若不朝周,何以立魏之威乎?”公孙鞅又说:“臣此次到来,正是欲向君言明此事也。臣以为,以魏之强,足以自称王矣。楚已称王数百载,魏何以不能称王乎?”
其实,魏惠侯久慕“王”之称号,只是唯恐自己的力量不支,招天下诸侯之怒。想到这里,魏惠侯缓和了一下口气说:“依先生之言,寡人可以称王于天下乎?”公孙鞅见魏惠侯果然被“王”号所动,便回答说:“以当今天下之势,魏虽可称王,但还不足以王天下也。”魏惠侯闻听不乐说:“先生所言,何谓‘可称王,而不足以王天下’乎?”公孙鞅进一步解释说:“当今之势,各国诸侯诚心依附魏者,无非宋、卫、陈、蔡、鲁、邹等弱小之国也,而齐、楚、燕、韩、赵、秦诸国并非诚心依附矣。以魏之强,若能东伐齐,北取燕,则赵从之;若能南伐楚,西取秦,则韩必从之。君若能有此志,则王业必成矣。”魏惠侯闻听公孙鞅即劝自己称王,又劝自己四处征伐,不知如何是好,便沉思半晌才说:“若依先生之意,寡人当先伐何国为宜?”公孙鞅微微一笑说:“征伐之事,君莫急也。臣以为,君可先称王,以令天下,若有不肯臣服者,而伐之,可谓名正言顺也。望君深思之。”魏惠侯闻听,自己可先称王,后征伐,正和自己的心意,便高兴地说:“先生所言甚是也,寡人依之,先称王以令天下矣。”于是,设宴款待商鞅。
第二日,魏惠侯召集群臣商议称王之事。相国白圭深知,称王必会触各国诸侯之怒,天下将不得安宁,坚决反对称王,并向魏惠侯言明称王之危害,魏必危矣。群臣之中多有支持白圭者。而大将军庞涓却以魏之强,坚决支持魏惠侯称王,号令天下,所附者亦有之。魏惠侯早有称王之心,急欲称王,见有庞涓等重臣支持,便阻止了群臣的争论,决心称王。群臣见魏惠侯称王决心已下,反对者不敢再言。后来,白圭因此辞去相国之职,周游天下,曾到过秦国,对商鞅“抑商”的政策表示反对,指出商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久,隐居起来,不再过问政事。
魏惠侯为了称王之事,开始在大梁重修宫殿,制丹衣,建九斿,筑七星之坛,皆依周天子所用之礼仪。待准备已毕,于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魏惠侯便传邀各个诸侯国,前往魏都大梁郊外之逢泽(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会盟。宋、卫、邹、鲁、陈、蔡等十余弱小之国,接到魏惠侯的邀请,不敢耽搁,皆按期前往逢泽会盟。秦孝公也接到了魏惠侯的邀请,在公孙鞅的劝说下,不与其计较,遣公子少官为使,前往逢泽会盟。韩昭侯素来和于魏,当接到魏惠侯的邀请后,便亲自前往逢泽会盟。而齐威公、赵肃侯、楚宣王、燕文公等接到邀请,皆不予理睬。
魏惠侯见“战国七雄”中的秦、韩能来捧场,又有十余弱小诸侯国到位,也算是八面威风,心满意足。于是,亲自前往逢泽与各国诸侯会盟,并在各国诸侯面前穿王者服装,用天子仪仗,祭祀天地,行天子大礼,宣布称王,是为魏惠王,满足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欲望。可是,魏惠王仍不满足,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德,又率领十二诸侯前往周都洛邑朝拜周显王,真是极大的讽刺。
魏惠王称王的闹剧过去之后,自己算是心满意足了。可是,这下果真触怒了齐、赵、楚、燕等国。特别是赵肃侯,自即位以来,时刻不忘邯郸兵败之耻,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寻机报复。如今正好乘魏惠王妄自称王,触怒各国诸侯之机,兴兵伐魏,以雪邯郸兵败之耻。
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赵肃侯暗中遣使前往韩都郑(今河南新郑市一带),约韩昭侯共同伐魏。其实,韩昭侯对魏惠王妄自称王之事,也是不满,今见赵使前来密约共同兴兵伐魏,若能灭魏,共分其国,便应允下来。于是,赵肃侯命公子刻为大将军,兴兵伐魏,攻至魏地首垣邑(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可是,这年韩国大旱,粮草不足,无力用兵,因而,韩昭侯不能如约伐魏,使赵军孤军深入,被庞涓率领的魏军杀得大败而归。
魏惠王闻知,韩昭侯竟敢背魏附赵,图谋伐魏,大怒,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前432年),再次命庞涓为大将军,太子申为上将军,兴师伐韩。魏军很快夺取韩国梁、赫两邑,直奔都城郑邑杀来。韩昭侯闻报,魏军来势凶猛,知以韩国之力难以抵挡,可是,由于背约不敢前往赵国求救,只好遣使前往齐国求救。齐威公接到韩昭侯的书简,亦恨魏惠王妄自称王,正是伐魏的极好时机,便命田忌为大将军,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兴师攻魏救韩。由此,魏、齐、赵、韩中原战火又起。秦孝公闻知心中欢喜,对公孙鞅说:“爱卿果然料事如神也。寡人可谓坐山观虎斗,伺机东进焉。”
此次齐军救韩,以齐军的势力是不敌魏军的。因此,田忌仍是采用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避开魏军的主力,并没有直接去援救韩国,而是率领齐军直接进攻魏都大梁。魏惠王闻知齐军前来偷袭大梁,便传旨,命庞涓、太子申从韩国撤兵回援大梁。庞涓接到旨意,得知又是田忌、孙膑从中作梗,不由得大怒,便决心与其决一死战,以雪昔日桂陵战败之耻,于是,率领魏军而回,直奔齐军杀来。
田忌、田婴、孙膑率领齐军已经深入魏国腹地,当闻知,庞涓、太子申率魏军主力杀回,援救大梁,不敢与魏军硬拼,孙膑便用“减灶之计”迷惑魏军,以诱敌深入,连战连败,将魏军诱至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一说今河南范县西南)东南溪谷深隘之中。这次,孙膑决心不再给庞涓留有生路,便命已经埋伏好的齐军突然出击,将魏军大部歼灭,迫庞涓自杀身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太子申被俘。后来,太子申恐受齐军之辱,亦自刎而死。
此次马陵之战,齐军大获全胜,国威大振,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而魏国受到重创,国力渐衰,丧失了争霸的能力。不过,此战之后,田忌受到了齐相国邹忌的嫉妒,受到排挤,弃齐奔楚;孙膑亦隐居,著书立说,著有《孙膑兵法》十六篇传世。
马陵之战魏军大败的消息,传到秦都咸阳,秦孝公和公孙鞅可乐坏了。公孙鞅立即入宫拜见秦孝公说:“主公可知秦、魏之间关系何耶?”秦孝公摇头说:“寡人不知也。”公孙鞅说:“秦、魏之间譬如人有心腹之疾也,非魏并秦,即秦并魏矣。主公可知此何耶?”秦孝公仍摇头说:“寡人不知也。”公孙鞅又解释说:“魏居岭厄之东,曾都安邑,以黄河为界,独擅山东之利。魏利,则可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秦国赖主公之圣明,国势昌盛,魏无损于秦。今魏、齐马陵之战,魏大败,势已衰,诸侯皆叛,乃东进伐魏极好时机,以收回秦之河西故地也。秦可据山河之固,以观天下,寻机东进,以制中原诸侯,此乃帝王之业也。”秦孝公闻听心中欢喜,便召集群臣商议东进之策。公子少官见秦孝公有伐魏之意,便说:“魏马陵之战新败,士气低落,臣愿率师伐魏也。”公子壮亦表示愿率军伐魏。
秦孝公闻听心中欢喜,可公孙鞅却摇头说:“臣以为,魏虽有马陵之败,但国力未衰,不可轻易兴兵伐魏也。俗话说:虎死威尚在,更何况强魏乎?当今之势,以秦一国之力与魏战,胜负难卜也。莫若联合齐、赵共同伐魏,使齐攻其东,赵攻其北,秦攻其西,使魏前后无暇顾及,方能必胜矣。”秦孝公闻听公孙鞅之言甚是有理,便依照公孙鞅之意,遣使前往齐、赵两国,约期伐魏。齐、赵两国亦有乘得胜之威伐魏之意,今有秦使前来邀其伐魏,当然愿意。
魏惠王自从马陵之战失败之后,心情非常沉重,特别是庞涓之死,对其打击最大,真可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而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寝。这一日,魏惠王正在宫中闷坐,忽闻内侍来报说:“前方将士送来紧急书简,齐军从东侵入魏境,赵由北攻入魏境,请求增援。”魏惠王无奈立即升殿,召集群臣商议退兵之策。庞涓之子庞英闻知齐军又来犯境,便欲报杀父之仇,请求率兵击齐。大夫魏错亦请求率兵抵赵。魏惠王闻知二位将军主动请战,心中欢喜立即命二位将军率重兵迎敌。
可是,待庞英、魏错率领魏军出发,不过十几日,又有内侍来报说:“秦大良造公孙鞅与公子少官、公子壮,率秦军来伐,已进入河西之地,直奔黄河河津渡口杀来。吴城(即吴起城,今河南延津县一带)守将请求速速救援也。”魏惠王闻报大惊失色,此时,重兵已出,与齐、赵大战,国内即无重兵,亦无能征惯战之将,这可如何是好。只好再次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公子卬知魏已经无能征惯战之将可派,便主动请战说:“臣虽老迈,但愿率军拒秦,以解魏国之危矣。”公子卬虽然是魏国前期的名将,但毕竟是年事已高,又多年不率兵征战,魏惠王对其能否低档得住公孙鞅,非常不放心,担心地说:“大夫久不征战,恐非公孙鞅之对手也。”公子卬见魏惠王对自己出战不放心,便说:“大王勿虑也。昔日公孙鞅在魏国之时,与臣交往甚厚。臣曾几次向大王举荐,未能听臣之言,故而,其弃魏奔秦矣。臣今日出征,若能以昔日之情谊使其退兵,不动刀兵以解魏国之危,此为上策矣。若不能以情谊而成之,以魏军将士之勇,若能战胜秦军,此为中策矣。若战不能胜,可退回吴城坚守待援,再请盟国兴兵相助,不愁秦军不退也,此为下策矣。如此三策,请大王勿忧也。”魏惠王闻听公子卬之言,确有道理,便命公子卬为大将军,率军五万前往援救吴城。
吴城乃是当年吴起所筑,是据守黄河渡口,屯兵的重要场所,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公子卬奉命率领魏军来到吴城后,便安营扎寨,加强了防守。此时,公孙鞅、公子少官、公子壮已经指挥秦军渡过黄河,击败魏国的黄河守军,在吴城外安营扎寨,与魏军相持。
这一日,公孙鞅率领一些将士在吴城四面巡视,寻找守城的破绽,寻机攻城。可是当见到魏军营寨有序,及防守缜密,无懈可击,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一连数日不敢攻城。当闻知魏军主将是公子卬时,突然心生一计,便亲写书简一封,命人送入城中。公子卬见秦军数日无攻城之意,便也有意修书简一封,送入秦营,表示愿意和好之意。
这时,有兵士来报说:“今秦营有兵士前来下书也。”公子卬立即命人将其带进中军大帐。来人将书简呈于公子卬。公子卬接过书简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鞅昔日与公子相聚甚欢也,不异骨肉矣。今各事其主,为两国之将,何忍刀兵相见,自相鱼肉乎?鄙意欲与公子相约,各自去兵车,释甲胄,以衣冠会之,相见于玉泉山下,乐饮而罢,免使两国将士肝脑涂地也。如此,使千秋之后,称吾二人之情谊,如同管鲍(即管仲、鲍叔牙)也。公子若肯俯之,幸示其期焉!”公子卬看罢非常高兴,没想到公孙鞅会主动前来请和,正和自己的心意。便对下书人说:“大良造所言,正和吾意。”于是,写好回简,又命一兵士随同秦军下书人一同返回秦军大营。
公孙鞅见下书兵士与魏军下书人一同归来,心中暗喜,此谋可成矣。于是,将公子卬的回简打开观看,只见回简写道:“大良造不忘夙昔之谊,举齐管鲍之故事,易兵释胄,以衣冠相会,安秦、魏之民,解将士刀兵之苦,此乃卬之志也。今只请先退兵十里,以示诚意。凡三日之内,唯请大良造示期,卬敢不听命乎?”公孙鞅看罢暗想:“退兵十里有何不可,此谋成矣。”公孙鞅为了表示“诚意”立即写回简,还送给公子卬两件小礼物,交于下书人,使之与魏军下书人又一同返回魏军的吴城。公子卬接到回简打来观看,只见上面写道:“公子果然心诚意切,鞅深感钦佩矣。所言及退兵十里之,实乃小事也,岂能不从乎?既如此,愿以公子所言,三日后在玉泉山相会,鞅恭候以待。为表与公子昔日之情谊,鞅特备以阜藕、麝香,献于公子。此二物,乃秦地特产也。阜藕益人,麝香辟邪,请笑纳矣。”公子卬看罢,心中欢喜,公孙鞅果然不忘旧情,便将礼物收下,又致回简表示感谢,并答应三日之后,玉泉山相见,再叙情谊。公孙鞅看罢回简,暗自欢喜,便传令全军,后退十里,安营扎寨,又命公子少官、公子壮率军埋伏于玉泉山下,听候号令。
三日之后,公子卬见秦军果然后退十里安营扎寨,便备厚礼,以輶车载满酒食,率领百余名亲随,按约前往。当来到玉泉山下时,只见公孙鞅已经在那里恭候。公子卬见公孙鞅果然以诚相待,亲率将士前来迎接,皆无兵器,深受感动。于是二人寒暄一番,便携手进入大帐,相对而坐。公子卬先命兵士献上厚礼。公孙鞅亦不推辞,然后命乐工奏乐,命兵士上酒菜,可谓丰盛以极,热闹非凡。二人推杯换盏,一边对饮一边叙谈,言昔日之谊,谈离别之苦。当谈及当今天下之事,秦、魏息兵通好之谊,亦是各有一番感慨。跟随公子卬到来的百余将士,皆受到了款待,具备酒席,无不欢喜。
公子卬昔日对公孙鞅的才华就非常钦佩,如今在秦国果然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官拜左庶长、大良造,将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加佩服,便举酒盏说:“大良造天下奇才也,乃当今之姜尚、管仲矣。今卬虽在秦营,但此乃魏地也,理应略表地主之意,敬大良造三盏哉!”公孙鞅稍加客气,便相互对饮。公孙鞅又回敬三盏,公子卬亦不推辞。就这样,你来我往,公子卬不知不觉已有醉意。公孙鞅见公子卬已醉,便命乐工停止演奏,皆退下。然后对公子卬说:“公子已醉,鞅扶其前往后帐暂歇也。”此时,公子卬已是身不由己,到了后帐,便昏昏睡去。
公孙鞅命兵士在此看守公子卬,然后离开后帐,命公子少官、公子壮率领秦军将魏军包围起来,不许乱动。公孙鞅对魏军将士说:“诸位勿惊也,酒宴照饮矣。今秦、魏交战与诸位无关,只是须借用诸位服装一用,待攻破吴城之后,必归还之。”魏军将士见此,已是无可奈何,只好将服装脱下交于公孙鞅。公孙鞅命百余名秦军将士换上魏军服装,命公子壮假扮公子卬坐在魏军车仗之中,命公子少官驱车护送,自己率大军暗中埋伏于吴城之外。当公子少官、公子壮率假扮的魏军来到城下。公子壮便命兵士前往叩关叫门。守城的魏军见是公子卬的仪仗车驾回来,便报知吴城守将。守将登城观望,果然是公子卬归来,便命兵士,放下城门,自己亲往迎接。
当公子壮、公子少官等刚刚进入吴城,便暗示秦军将士动手,先杀死吴城守将,及其城门魏军,夺取城门。这时,公孙鞅见此,便指挥秦军蜂拥而上,杀入吴城。魏军无主将指挥,很快就大败而逃。公孙鞅没费吹灰之力,便夺去了吴城。待公子卬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当得知吴城已失,才知上了公孙鞅的当,悔之晚矣。公孙鞅却安慰他说:“公子勿忧也,魏不可回,可随鞅入秦矣。”此时的公子卬已经成为秦俘,身不由己,只好听天由命了。后来,公子卬在秦国,受到了公孙鞅的厚待而降秦。
公孙鞅与公子少官、公子壮夺取吴城后,便乘得胜之威,长驱直入,直逼魏故都安邑。对于安邑,公孙鞅已是轻车熟路,以前曾夺取过,后来又归还于魏。而此时,魏惠王正在安邑城内,正等待公子卬与秦军言和的好消息,忽然闻兵士来报说:“吴城已破,公子卬被俘,守将战死。如今秦军已逼近安邑也。”魏惠王闻报大惊失色,跺脚自叹说:“如此说来,安邑危矣!寡人悔不听公叔痤之言,如若不然,何有今日之危乎?”
若知公孙鞅能否攻破安邑,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