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八回尉繚主兵郑国上书
仲父饮鸩桓齮败逃
话说秦王政闻知尉繚不告而别,不知去向,立刻命李斯设法将尉繚找回来。其实,此时尉繚并没走出多远,不过刚出咸阳城,便在一客栈被查寻到。尉繚无奈,只好再次回到秦王政身边。
秦王政见尉繚归来,心中欢喜,降阶相迎,拉着尉繚的手说:“先生不辞而去,寡人甚忧也。寡人若有不到之处,还望先生指教,万不可离寡人而去焉!”尉繚解释说:“望大王见谅也。吾乃一山野村夫,游散已贯,不愿久居于宫中、馆舍,别无他意也。”秦王政闻听,心中踏实许多,然后又说:“先生乃天下奇才,当今兵戎之事,无人可比矣。今寡人愿拜先生为国尉,以主兵戎之事,望先生毋推辞也。”尉繚本无功名利禄之心,亦无为官之意,可是见秦王政乃诚心相待,不好再推辞,再者,以秦之强,一统天下指日可待,若能使秦一统天下,可解万民战乱之苦矣,便应允任国尉一职。从此尉繚便留在秦国,执掌秦国兵事,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为秦的统一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军事家的尉繚认为:战争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战阵。尉繚反对杀人越货的非正义战争,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明确指出:“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关于进行战争的战略战术,尉缭强调对战争要有全面的认识,指出有道、威胜、力胜等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取胜策略。认为:懂得了这三种所以取胜的办法,就全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指出战争中将帅指挥的重要性:“权敌审将,而后举兵,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这就是要正确分析敌情,慎重选好将领,而后出兵。将帅与士卒之间,要如心与四肢那样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方能谋略高明,机智果断地进行正确指挥。
尉繚主张治军必须先立法制,并要执法严明,才能整齐统一,高山敢越,深水敢渡,坚阵敢攻,做到“天下莫能当其战”。对违背军纪、军令者要施以重刑,严惩战败、投降、逃跑的将领和士兵,使上下畏惧,专心向敌。在具体的战术上,尉缭还实践了当时最先进的方法,如在列阵方面,提出:士卒“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镇”。这样的阵法,错落有秩,便于指挥。这一点,在今人能见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可以得到证明。关于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尉缭把它比喻为植物的躯干同种子的关系,所谓“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负矣。”并指出,没有良好的政治,就不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又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对于军事的重要意义,指出治兵者,要以耕、织为治国之本,“夫在耘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民富国强,本固兵坚,方能守必固,攻必克。尉缭以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了治军的十二条正反面经验。按照十二条正面经验去做,就可以压倒敌人;反之,则会被敌人所压倒。正面的十二条经验是:树立威信,在于不轻易变更号令;给人恩惠,在于奖赏及时;当机善断,在于能顺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战胜敌人,在于掌握了敌我双方的士气;进攻取胜,在于出其不意;防守坚固,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不犯错误,在于守法度;不陷于困境,在于有准备;谨慎,在于防微杜渐;明智,在于能处置大事;消除祸害,在于果敢善断;能得众心,在于谦恭待人。
重视将帅的政治品德和个人模范作用,要求将帅秉公执法,恩威并施,吃苦在疥,临战忘身,为人表率;重视部队的行政建设,制定了较完备的战斗、内务、纪律条令;重视军队的训练,要求明确训练的目的、方法、步骤及训练中的奖惩制度;重视从最基层起逐级教练,最后合练的训练方法;重视赏罚,提出“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的思想。
后来,尉繚将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总结出来,编著了《尉缭子》一书。《尉缭子》自汉以后,历代均有著录,然而卷、篇数不等,有五卷、六卷之分,有三十一、二十九、二十四、三十二篇之别。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流传中有佚失,二是分篇不同。今传世本共二十四篇,其篇目为:天官第一、兵谈第二、制谈第三、战威第四、攻权第五、守权第六、十二陵第七、武议第八、将理第九、原官第十、治本第十一、战权第十二、重刑令第十三、伍制令第十四、分塞令第十五、束伍令第十六、经卒令第十七、勒卒令第十八、将令第十九、踵军令第二十、兵教上第二十一、兵教下第二十二、兵令上第二十三、兵令下第二十四。
自此,秦王政是文有李斯,武有尉繚、王翦、桓齮、杨瑞和、内史腾等战将如云,财力雄厚,更坚定了一统天下的决心。
再说,此时被押在死牢里的水工郑国,闻知秦王政废除《逐客令》,重新启用外国宾客,心中欢喜,心想:“只要将自己修水渠之功绩,向秦王政讲清楚,以秦王政之贤明,必会赦免自己也。”于是,郑国在大牢中写了一封书简,使狱吏呈于秦王政,表明自己虽为韩间谍,但无罪于秦也。
秦王政闻知水工郑国有书简上奏,便命将其呈上。秦王政接到郑国书简,便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韩使臣为谍而入秦,唆使秦大兴水利,以疲秦,使无东进之忧矣。但臣以为,此谋为韩之下下策也。臣奉秦王之命,尽全力修渠。今渠成,国至北山之下,视泾水钜石磷磷,约三里许,而泾水流其下,堪以作堰。于是,立石囷以壅水,每行用一百余囷,凡一百二十行,借天生众石之力,以为堰骨。又将三四里众石之多,以为堰势。泾水于此不甚激,亦不甚浊,且堰高地下,一泻千里。东收洛水,达于同州,灌田四万里。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矣。虽修渠耗费财力甚重,使山东诸国缓解压力,不过使韩延数岁之命也,而渠成,乃秦之万代之功矣!修渠历经十年,秦更强矣。今以大王之贤明,足以并诸侯焉。臣为秦之强,如此尽力,何罪之有乎?望大王裁决也。”
秦王政看罢郑国的书简,便将书简交于李斯。此时李斯知秦王政意欲征求自己的意见,便接过书简观之,然后说:“臣以为,郑国虽为韩谍,而为秦全力修渠,利于秦,无利于韩也。故郑国无罪,当赦之,使之完成所余工程矣。”秦王政听罢,点头称是说:“爱卿所言甚是也。郑国无罪,而有功于秦矣。”于是,秦王政传旨,赦免郑国,并仍命郑国继续完成郑国渠的收尾工程。郑国深感秦王政确乃贤明之君,便谢恩而去。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一百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水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遗址历来享有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盛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秦王政罢免吕不韦丞相之职,下《逐客令》之时,果然不出当年甘罗所料,燕、赵两国矛盾加剧,战事又起。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赵悼襄王命庞煖为大将军伐燕,攻取了燕国的狸邑(今河北任丘市东北)、阳城(今河北唐县东)。
秦王政闻知,见有机可乘,便依尉繚之谋,命王翦为大将军,桓齮、杨瑞和为副将,兴师二十万伐赵。赵国主力正与燕军大战,无暇西顾。赵悼襄王只好命扈辄为大将军,征调倾国之兵,以拒秦军。秦军分兵而进,桓齮所率一路秦军攻至邺城,与扈辄所率赵军相遇,大战于东崮山。扈辄大败,退守宜安(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南)。桓齮乘胜,很快攻取了邺城。
秦此次伐赵相持一年有余,连续攻取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一带)、橑阳、邺城、安阳等九城,尽有漳水流域之地。赵悼襄王此时已是身患重病,当闻知秦军伐赵,连取九城,心中焦虑,不久便故去,在位九年,群臣拥立太子赵迁即位,是为赵王迁,亦称赵幽缪王。
再说文信侯吕不韦,被秦王政免去相位,离开秦都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邑颐养天年,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对于奋力追求权力的吕不韦来说,失去了权力的生活,就没什么意思了,每日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这一消息,很快在各国传开。各国皆弱于秦国,对于吕不韦被罢免相位,遣回封地,对各国来说也是个好事。于是,纷纷遣使前往河南洛邑看望吕不韦,以安慰其心。有些国君还有意请吕不韦前往拜相。吕不韦深知秦国之强,各国最终会被秦国吞并,故皆推辞不往,以观天下之变。
虽然吕不韦对各国的邀请是坚辞不受,不过,当这些事情传到咸阳秦王政的耳中,确实吃惊不小。心中暗想:“以吕不韦之才,倘若为他国所用,对秦不力也。必会影响一统天下之大业矣!莫若速速除之,以解心腹之患也。”可是,转念又一想:“吕不韦非嫪毐之辈可比也。曾久居相位,权倾朝野,羽翼甚众,若轻易杀之,恐触群臣之怒矣。唯有削去封地,使其前往巴蜀之地,永无出头之日,方为上策焉。”秦王政想到这里,便亲书旨意,遣使前往河南洛邑吕不韦的封国。
吕不韦闻报,秦王使臣到来,不知是祸是福,便将使臣引入大堂接旨。吕不韦接过旨意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君何功于秦,封为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嫪毐之逆,由君始之,寡人不忍加诛,听君就国也。而君不知自悔其过,又与诸国使臣交往频繁,非寡人宽君之意矣。今削君封地,令其举家迁徙于蜀郡,以卑之一城,为君终老矣,不枉寡人之一份心意也。”吕不韦看罢,见秦王政果然把自己推上绝路,不由得大怒说:“老夫破家财以扶立先王,何谓无功乎!太后与老夫如同夫妻,何谓无亲乎!”但过不多时,改换了口气对对使臣说:“罪臣谢大王不杀之恩也。请速归咸阳回禀大王,臣即刻奉旨迁蜀也。”待使臣走后,吕不韦便命家人,收拾行装,准备明日前往蜀郡。
当天夜晚,吕不韦回到居室,反复睡不着觉,不由得仰天长叹说:“老夫乃一商贾之子,却谋他人之国,淫国之太后,封侯拜相,主秦之政,功高压主,享尽人间之荣华,即使秦王容之,皇天亦不能容之!即使今日死之,亦晚矣!若日后有一天,秦王怒之,被索于市井而枭首示众,必受奇耻大辱也。人固有一死,何必等受辱之日乎?”于是,便从卧榻上起来,置鸩于酒中,饮鸩而死。
第二日,家人与门客们正准备迁居于蜀郡,当来到吕不韦的居室,发现吕不韦是口鼻出血,倒卧在床塌之上,已经身死多时矣。跟随吕不韦来到河南洛邑封国的门客,都深受厚恩,见吕不韦饮鸩而死,无不哀怜,伏尸痛苦。然后,家人与门客将吕不韦与先妻合葬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黄河南岸)下。秦王政闻报,吕不韦饮鸩而死,心中也算是踏实了,去了一块心病。此乃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之事也。
这一年,继承楚王之位二年有余的楚幽王,在令尹李园的唆使下,不甘寂寞了,命令尹李园为大将军,开始兴兵伐魏。此时魏国衰弱至极,哪里是楚国的对手。魏景湣王闻报楚军进犯,便一面调兵遣将迎敌;一面遣使入咸阳,向秦王政求救。秦王政闻报魏使臣到来,立即传旨召见。当闻知魏危,前来求救,犹豫半晌。其实魏久附于秦,秦王政有意救魏,以表自己仁义之心。可是,当前秦军之主力,在王翦、桓齮、杨瑞和的率领下,正在与赵国大战,兵马一时难以调回。故而犹豫。可又不能眼看着楚国将魏国灭掉,使楚国强大起来,成为自己一统天下的绊脚石。秦王政思虑再三,决定命辛梧为大将军,征集与魏、楚相邻的四郡兵马,援救魏国,同时,传旨命王翦、桓齮、杨瑞和从赵国撤军回援。楚令尹李园闻报,辛梧率秦军前来援魏,不久,又闻报秦已经开始从赵撤军回援,因而不敢与秦军力战,只好停止伐魏,撤军而回。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秦王政为了进一步压住赵国的势头,命桓齮为大将军,再次兴师二十万伐赵。此时刚刚即位不到二年的赵王迁闻报是大惊失色。
这位赵王迁的生母赵悼倡后原是***后来被赵悼襄王纳为妃子,生下儿子,取名为赵迁。赵悼倡后深得赵悼襄王的宠幸,因此,蛊惑赵悼襄王废掉正妻所生的长子赵嘉的太子之位,立赵迁为太子。待赵悼襄王故去,太子赵迁便继承王位。而赵王迁不但昏庸无能,还向来以品行不端闻名赵国。当闻报秦军伐赵,只好命扈辄为大将军,率二十万大军迎击秦军。
扈辄所率赵军在数量上与桓齮所率的秦军不相上下,但赵军屡败,皆有惧秦之心,特别是主将扈辄,对桓齮甚惧之。秦、赵两军大战于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赵军再次大败,秦军斩首赵军十万之众,主将扈辄亦战死。桓齮指挥秦军很快攻取了平阳,紧接着又攻取了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
桓齮乘得胜之师,继续深入猛攻赵国,很快攻取赤丽,直逼宜安。赵王迁闻报赵军大败,扈辄战死,不仅仅丢了平阳、武城,如今赤丽又失,宜安危机,都城邯郸的门户大开,有亡国之危矣!不由得大惊失色,不知该如何是好,连忙召集群臣商议破敌之策。对群臣说:“今老将军庞煖故去,何人为将以敌秦军乎?”这时,相国、春平君献策说:“大王勿虑也。今老将军庞煖虽年迈故去,但李牧将军尚在,足以抗秦矣!”赵王迁闻听心中稍安,立即命春平君为使,前往赵国的北境代郡,召李牧率雁、代兵马回援邯郸,以敌秦军。
这位李牧非同小可,乃赵国柏仁人(今河北隆尧县一带),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常年驻守在赵国的北部代郡、雁门郡防御匈奴的侵扰,使赵国无匈奴之忧,无后顾之忧,全力对付秦国的侵扰。如今赵国已无良将,赵王迁只好命李牧为大将军,率边塞兵马回援邯郸,以拒秦军。
李牧接到赵王迁的旨意,心中也很紧张,自己虽曾征伐燕国,抵御匈奴,屡战屡胜,但毕竟没有直接与强悍的秦军征战过。但表明上装作无所畏惧的样子,鼓励将士们,不要被秦军表面上的强大所吓倒,只要英勇奋战,一定能战胜秦军,使赵军将士士气大增。
当李牧率领二十余万赵国边塞兵马回到内地,闻知桓齮率领的秦军已攻取赤丽,正在围攻宜安,知秦军势头正盛,不能与之力敌,便悄悄地将主力埋伏在肥下(今河北晋州市西)一带,以一部赵军援救宜安,力图将秦军主力引诱到肥下的埋伏圈内,聚歼之。
而桓齮闻知赵军前来援救宜安,唯恐受到内外夹攻,两面受敌,便集中秦军主力,迎击赵国援军。而赵军受李牧之命,不与力战,且占且败,将桓齮的秦军主力一直引诱到肥下。然后,秦、赵两军展开大战,由于桓齮低估了李牧的力量,身受重围,秦军大败。桓齮率将士奋力杀出重围,再看身边的将士已所剩无几,所率十万秦军几乎是全军覆灭。桓齮心情沮丧,如此败军辱将,损失掺重,回秦何以面对秦王,思虑再三率领几名亲随逃奔燕国而去。而李牧重新收复赤丽、宜安。赵王迁闻报,李牧大胜秦军,心中欢喜,封李牧为武安君。
秦王政闻报,秦军被李牧杀得打败,桓齮兵败逃亡,不由得大惊失色,万万没有想到,赵国还有李牧这样的将才,只好暂时放弃伐赵,与尉繚、李斯商议谋移兵伐韩。
再说此时的韩国。昏庸无能的韩桓惠王已经故去多年,太子韩安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即位,为韩王安。而韩王安比其父更加昏庸无能,只知道吃喝玩乐,国政混乱,法令前后不一,臣民无所适从。然而,赵王迁之弟确实是位名传千古,响当当的人物。
欲知韩王安之弟乃是何人,且听下惑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