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改革之初,沈浪不止一次想过在大明推行资本主义改革的难度和阻力,甚至与后世清末的改革进行了对比。
而且,他还请教了不少专家和学者。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若有掌握实权的皇帝支持,明朝改革起来比清朝要容易得多。
因为清朝是人数较少的满洲人统治,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使得封建主义更加稳固,因此守旧派的势力非常强大。
这也正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中已经证明资本主义的强大,改革还是一次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大明没有那么排斥外来学说,对西方也是很包容的,甚至将火炮的铸造,运输管理等方面的任务,以及历法的修订都交给汤若望这样的西方人去负责。
大明的红夷大炮,也是从海底捞取的英国舰载加农炮仿制的,还引进了弗朗机炮等西洋火器。
明朝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还善于改良,发明了铜体铁芯这种青出于蓝而甚于蓝的先进火炮。
而且,大明还有一批像徐光启、王徵这样的重要官员学习西法,甚至能够信仰天主教,这与大明的开放是分不开的。
另外,大明还有复社、泰山学派等等这种参与政治、议论时政的团体。
甚至出现了像黄宗羲这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限制君权的思想。
这些情况在思想封禁极严的清朝中后期是不可能出现的,若有此等言论和思想,分分钟是要被抄家灭门的。
相比于清末,如今的崇祯是掌握了实权的皇帝,由他赞同和推动改革,遇到的阻力要相对小很多,以及破除阻力的能力又要强得多。
而清末的戊戌变法,维新派把希望放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一是难以推动改革,另一方面是遇到困难和危机,很难破除。
所以在短短百日内,便被强大的守旧派给轻松灭掉了。
而现在,除非崇祯主动放弃,或者大明被推翻,否则,改革的进程很难直接被阻断。
还有一方面,清末的戊戌变法时期也不对,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比之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也有不小的变化。
西方列强和东洋已经向帝国主义转变,加紧了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的掠夺,他们怎么可能允许东方再出现另一个日本?
何况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一旦通过改革崛起,那将是一个比日本更加强大的存在。
到时候别说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将会失去,还会在国际在拥有一个和他们争夺利益的竞争对手,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们不会允许中国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然而,维新派甚至把一些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在改革出现危机时,甚至请求这些人出手帮助,简直是可笑至极。
现在的大明,如果推进资本主义改革,起码受到的外部压力几乎是没有的,毕竟西方自己还在资本主义道路上摸索。
清朝相对于大明,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清朝统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也有很多模版可以对照和参考。
还可以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先进国家去学习知识和经验,甚至是直接引进西方人才。
只是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只注重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和学习,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而现在的大明,连资本主义的概念都没有,只有崇祯等少数人通过沈浪带来的书籍和史料有所了解。
综合对比之下,沈浪觉得大明改革的成功率比在清末要大得多,所以在大明一些内患大部平定的情况下,便开始着手实施了。
可没想到,还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骚乱。
潜伏在两京和各省的锦衣卫通过无线电,不时的将各种情况反馈给在应天府的沈浪和在京师的崇祯。
然后,沈浪和崇祯又针对这些消息再进一步沟通,看如何消除这些阻力。
两人也进行了明确分工,北方由崇祯负责,南方则由沈浪亲自坐阵。
改革已经启动,势在必行,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一味的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少不了流血牺牲,沈浪也早就做好了这种准备,这也是他一直留在应天府的主要原因。
能够配合朝廷全力推行改革的人员,大力褒奖并重用。
对于一些不执行改革命令,甚至是阻挠的官员,直接革职查办,严重者下狱,甚至是处死。
那些公然闹事,煽动的人员,一律抓捕和镇压。
若是组织武装公然反抗的,则以叛国罪论处,全部剿灭。
一时间,相对稳定的南方也陷入到了各种动荡之中,甚至远超于当初沈浪率军南下平定监国朝廷的行动。
福建的郑家、江西广东的一些世家大族,甚至是西南的一些土司都在蠢蠢欲动,因为崇祯新政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比如福建的郑家,他们的不少利益就是来自海上,朝廷若是放开海禁,就严重的影响到了郑家的海上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在沿海其他地方出现李家、王家、宋家等大家族挑战郑家的海上贸易地位。
另外,崇祯新政的征兵制,也对郑家极为不利,这几乎是要剥夺郑家的私军了。
西南那些土司原本有着极高的自治权,俨然土皇帝一般的存在,现在朝廷几乎要剥削这一切,他们怎能甘心。
这些势力之所以还没有公然反叛,是因为这段时间明军取得的战绩太过辉煌了,让他们很是忌惮。
所以,他们现在大多都在观望,想着崇祯要是能够看到全天下反对新政的人那么多,直接收回成命就好了。
若非必要的话,他们可不想造大明的反,风险太大了。
可有些人却认为这次席卷整个大明的动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比如李自成。
他居然真的没死,不过身边也没多少人了,比上次大败稍好一点,还剩下四十几人跟着他。
他这些时日也是东躲西藏,准备躲过眼下的危机,再图东山再起。
可是,由于崇祯连续实施了几条减轻农民负担的政令,让流民大为减少,再想一呼百应太难了。
而且北方的建虏由于损失惨重,短期内恐怕不敢再入侵大明,没了建虏的牵制,大量明军精锐就可以腾出手来。
可以想象,只要他李自成敢冒头,还没等聚集起可以对抗明军的力量,大股明军肯定就要围剿过来了。
天时、地利和人和都不利,复起的机会很渺芒,难度非常大。
可没想到,崇祯不知道发了什么癔症,居然在这个时候,在整个大明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照这样演变下去,一场暴风雨即将席卷整个大明,他李自成闹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做到,崇祯一个新政就一下子搞出来了。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乱吧,快乱吧,乱了闯王就又能闯出名堂了。